9月8日,社会学所第81期新智库沙龙在总部546会议室举行,由刘正强副研究员分享“穿在身上的历史:人民军服演化的政治逻辑”主题报告。本次活动由社会治理研究室主任陶希东研究员主持,所内外十余位同仁参与。
讲座中,刘正强从历史政治学的维度分析了我国人民军队服装演变的政治逻辑、大众审美与中国特色。他认为,作为最早出现的制服,军服是军人身份最鲜明与直接的标志,体现了实用、审美、政治等多种功能与价值,是国威、军威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中,从创始与斗争的年代,到革命与建设的年代,再到改革与开放的年代,曾有大大小小十数次的服制改革,其变迁脉络透视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逻辑,浸润着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情怀。
通过回顾人民军服演化的历程,刘正强着重分析了军服“常”与“变”背后的政治逻辑。一方面,人民军服的演变始终坚守革命本质和政治本色,以体现肃军容、壮军威的象征意义与观瞻功效,保持对军人身体和灵魂的革命化驯服。他从驯服身体、识别身体、升华身体三个方面剖析了军服之于军人魂魄与精神的塑造、使命与担当的锤炼,认为这种规训不但重塑着军人的身体政治,而且生产和再生产着基于军服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为适应现代化与正规化的要求,人民军服不断完善御寒暑、利征战等实用功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服体系,折射了人民军队的发展规律,构成了强化国家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戎装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其所体现的身份演变、价值流变、形象嬗变也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军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功能、识别、形象等方面皆有重大的突破,不但更加适应现代作战的要求,而且也顺应了国际军服改革的潮流,彰显了大国军队的形象、自信与底气,成为刷新与引领爱国主义时尚的重要符号。
讲座后,与会人员就军服与大众认同、国防意识变迁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