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果介绍

社会凝聚力:国际视野与本土探索

发布时间:2018-09-27 作者:杨雄、夏国美

总序 / 1

摘要 / 1

第一章绪论 / 1

第一节社会凝聚力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2

一、 社会凝聚力研究在全球的兴起 / 2

二、 社会凝聚力建构路径的不可复制性 / 4

三、 结构性改革呼唤本土化的社会凝聚力研究 / 6

第二节社会凝聚力研究的起源和发展 / 7

一、 社会凝聚力研究的思想脉络 / 7

二、 社会凝聚力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 12

三、 社会凝聚力实证研究的多维视角 / 14

第三节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 17

一、 研究目标 / 17

二、 章节介绍 / 18

 

第二章社会凝聚力的指标框架与本土研究 / 24

第一节社会凝聚力指标的境内外研究 / 25

一、 境外研究 / 25

二、 境内研究 / 29

三、 研究反思 / 31

第二节上海社会凝聚力指标介绍 / 34

一、 指标构建原则 / 34

二、 指标数据来源 / 36

三、 指标体系框架 / 38

第三节上海社会凝聚力的现状 / 44

一、 社会关系联结方面的凝聚力现状 / 44

二、 政治社会认同方面的凝聚力现状 / 45

三、 关注公共利益方面的凝聚力现状 / 47

四、 上海社会凝聚力的主要特点 / 48

小结 / 52

 

第三章家庭凝聚力 / 54

第一节家庭凝聚力的维度与基本特征 / 56

一、 家庭凝聚力的概念与测量 / 56

二、 数据及样本描述 / 58

第二节上海家庭凝聚力的现状及特征 / 59

一、 大多数家庭具有较高的情感凝聚力 / 59

二、 家庭成员间保持频繁的联系 / 60

三、 家庭的功能凝聚力 / 62

四、 家庭的一致性凝聚力 / 65

五、 “家庭主义”仍是家庭规范的主导 / 66

第三节家庭凝聚力的多样性与差异 / 68

一、 性别与家庭凝聚力 / 68

二、 生命周期与家庭凝聚力 / 71

三、 人口流动与家庭凝聚力 / 73

小结 / 75

 

第四章社区凝聚力 / 77

第一节社区凝聚力的现状 / 78

一、 概念与测量 / 78

二、 现状与特点 / 82

第二节社区凝聚力的比较 / 84

一、 理论研究框架 / 84

二、 实证分析结果 / 92

小结 / 99

 

第五章单位凝聚力 / 101

第一节单位凝聚力的维度与基本特征 / 104

一、 单位凝聚力的维度及其评分 / 105

二、 单位凝聚力的群体差异 / 107

第二节不同类型单位的凝聚力差异 / 111

一、 党政机关的单位凝聚力显著高于其他单位 / 111

二、 党政机关凝聚力的“单位制”特征 / 116

三、 外资企业的人际关系凝聚力更高 / 118

第三节单位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 121

一、 国有单位的凝聚力影响因素 / 121

二、 非国有单位的凝聚力影响因素 / 125

小结 / 127

 

第六章国家凝聚力 / 130

第一节国家凝聚力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131

一、 国家凝聚力的概念 / 131

二、 国家凝聚力的测量 / 134

三、 国家凝聚力的特征 / 137

第二节国家凝聚力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 141

一、 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机制 / 141

二、 国家凝聚力的群体差异 / 144

三、 生验与国家凝聚力 / 148

第三节国家凝聚力的功能与社会后果 / 152

一、 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功能 / 152

二、 国家凝聚力与政治效能 / 153

三、 国家凝聚力与政治态度 / 155

小结 / 157

 

第七章社会凝聚力与精神健康 / 159

第一节研究背景 / 160

一、 社会凝聚力在健康研究中的兴起 / 160

二、 实证研究的发现 / 161

三、 社会凝聚力的测量 / 164

第二节研究框架、数据和方法 / 167

一、 研究框架 / 167

二、 数据和方法 / 168

三、 测量 / 168

第三节研究发现 / 171

一、 上海市民精神健康现状 / 171

二、 影响上海市民精神健康的个人和社区

因素 / 173

三、 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 176

四、 社会凝聚力与精神健康 / 178

小结 / 183

 

第八章社会凝聚力的国际比较 / 187

第一节背景介绍 / 188

一、 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 188

二、 社会凝聚力的国际比较 / 191

第二节研究方法 / 193

一、 社会凝聚力指标体系:德国贝塔斯曼

基金会《社会凝聚力雷达:国际比较》 / 193

二、 数据和测量 / 196

三、 方法 / 199

第三节研究发现 / 200

一、 社会凝聚力的国际比较:总体排名及

构成维度 / 200

二、 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 / 204

小结 / 207

 

第九章社会凝聚力的阶层比较 / 210

第一节阶层与凝聚力的研究框架 / 210

一、 阶层及其参照系 / 210

二、 凝聚力及其维度 / 214

三、 阶层与凝聚力的关系 / 216

第二节阶层与凝聚力的实证分析 / 221

一、 两类阶层划分 / 221

二、 双变量描述分析 / 222

三、 多元回归分析 / 225

四、 主要发现与讨论 / 229

小结 / 231

 

第十章社会凝聚力的户籍比较 / 232

第一节流动群体及城市认知 / 235

一、 稳居上海及认同感受 / 235

二、 乐业难及身份分化 / 237

第二节群际关系及相互认知 / 240

一、 群际歧视 / 240

二、 群际包容 / 246

第三节群际矛盾和融合 / 247

一、 群际接纳和矛盾 / 248

二、 群际融合 / 255

第四节凝聚力的两种不同纽带:关系和制度 / 260

一、 关系型凝聚力的形式及机制 / 261

二、 体制型凝聚力的形式及机制 / 262

小结 / 269 

作者介绍 / 271 

后记 / 2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