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现代思想”——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承办上海市社科联学会学术月活动

作者:刘舫发布时间:2024-10-22浏览次数:27

2024年1022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舫做了题为“《周易》与现代思想”的报告。本次活动为上海市社联第十八届(2024)学会学术月活动之一,由上海周易研究会主办,上海社科院哲学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承办,为该中心“‘琢磨’青年会讲”第2期。上海市社联吴志勇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谷继明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所钱立卿副研究员应邀作为与谈人发表了精彩的点评。


刘舫老师在报告中提出了古代认知的基本路径:“感—意—志—思—虑—智”。《周易》文本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古代认知的入口,《周易》中卦爻符号提示出人的五官感觉与形成意识对象之间存在的“意象”阶段,这个阶段与五官感觉都属于感性,但“意象”所形成的气类比五官所感更进一步,对知性对象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是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工夫论的着力点即在于在意象的阶段如何产生更恰切的象,使伴随着作为气类之象的对象获得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指向,这个指向是气类时位在天地律动之中所显示的。

刘舫老师还运用构建的认知路径,对中国哲学中的“名实”、“圣人”、“言不尽意”等基本概念予以澄清,展示了该认知路径的解释力。

随后,谷继明教授进行评议,他认为报告的内容较之一般易学和易学史研究显得非常有特色,是对《周易》以及中国思想的根本问题的研究,认同报告中关于对于不同思想家使用相同概念表达不同思想的现象,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解释框架。钱立卿老师指出,报告将《周易》定位为一个试图解释语言形成前的认知方法的文本,展示了人类哲学思考的一般特征,是中国哲学应该向现代思想展示的面向,值得进一步展开讨论。

最后,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等单位的老师和学生就相关问题与报告人和与谈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撰稿人:刘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