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外哲室成功举办主题为“文明互鉴中的世界哲学”的学术沙龙

作者:wxf发布时间:2023-11-19浏览次数:15

1119日,哲学所外哲室于顺昌路五楼哲学所会议室举办外哲学术沙龙(2023),主题为:“文明互鉴中的世界哲学”。本次沙龙由外哲室主任施璇研究员主持,院内外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沙龙。

清华大学新雅学院副院长张伟特教授首先作了线上报告,他的题目是:“人工智能等级的临界标准:图灵、笛卡尔与哥德尔”。张老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等级测试的各种方案,继而讨论了图灵、笛卡尔、哥德尔等人给出的人工智能等级的临界标准,在此基础上他就ChatGPT具有何种等级的智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ChatGPT具备语言行为呈现能力,因而达到了一阶图灵点,但不完全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指涉能力,因而未完全达到二阶笛卡尔点。

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罗志达教授接着作了“第一人称视角与他异性——批评与辩护”的线上报告。罗老师关注的问题是,列维纳斯对胡塞尔他异性理论的批评是否真的超越了胡塞尔,列维纳斯是否提出了一种关于伦理主体性的现象学?针对这两个问题,他分别介绍了胡塞尔对作为“主格”的自我与他异性的论述,以及列维纳斯对作为“宾格”的自我与他异性的论述,依据上述介绍,他认为列维纳斯实际上还是在胡塞尔的框架内工作,不过采用了不同于胡塞尔的方式,即从第一人称自我的宾格去构造他异性。

此后,上海财经大学系主任倪剑青副教授作了“黑格尔的命题理论——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中心的考察”的线下报告。倪老师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有关命题的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其他重要术语,有助于看清他的哲学受传统逻辑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分析传统命题理论的直接对手。这种命题理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具有彻底反表象(表征)的特点、其内部是辩证运动发生的场所、主词和实体不是直接同一而是整个辩证过程的最终成就、不具有固定的真值、命题之间的推论关系是内含在更高统一性中的一种矛盾关系。

中场休息之后,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刘作副教授作了“什么样的自然才可以实现至善?——对康德至善论的反思”的线上报告。刘老师就康德的至善论提出一个问题:康德第三批判提出的由斯宾诺莎主义者引发的至善论与第二批判所讲的德福一致的至善论是否不同?为此,刘老师首先仔细讨论了康德第二批判中的至善概念,他认为这一至善概念的侧重点是个体的行动者。继而,刘老师又详述了康德第三批判中自然的祸和恶所引发的至善问题,他认为,康德这一至善侧重的是普遍的世界。他的结论是,虽然两种至善有所不同,但两者可以互相兼容,两者构成了对康德至善论的一种更完全的理解。

最后作报告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的李志龙老师,他的报告题目是:“一个莱布尼茨的解决方案——重审牛顿主义机械论的运动疑难”。李老师指出,牛顿主义奠定了当今的世界图景,但牛顿的论述无法清楚地揭示这一图景的形而上学基础,无法妥当地解释超距作用并解决机械论的动力困境。莱布尼茨在对重力、引力和冲力等机械论的核心概念的解释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动力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有助于理解牛顿主义的运动学说,而且也为机械论所面临的动力困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各位专家学者报告期间,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贾克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李鹃副教授以及我所的高桦、钱立卿、李金恒、裴延宇、王晓丰等分别对报告作了点评,并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与谈。整场沙龙充满了热烈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效果远超预期。后续,外哲室将更多开展此类学术沙龙,不断加强本所外哲学科与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的交流,不断提升哲学所外哲学科的影响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