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上海周易研究会于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召开了“《周易》本义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学术年会,这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的活动之一。
会议由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志宏研究员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参与了会议。
按照议程,张志宏秘书长首先向大会做了2023年的工作汇报。他从论文、专著、课题、讲座以及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向大家详细汇报了2023年研究会同仁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向大家表示祝贺。
在学术交流环节,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周山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以及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刘舫博士围绕着会议主题分别带来精彩的学术发言。
周山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文化传承中的<周易>》。他指出《周易》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成熟,因此也是三千年来文化传承中的源头活水,并从三个方面对其源头活水之功进行展开。首先,他认为《周易》是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方式的源头,也是构建现代类比逻辑理论体系的最佳平台;其次,《周易》孕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这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灵魂。而且认为中国人的信仰由来已久,从最初信仰高山转变为大地,再发展至信仰天地。《周易》对后世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不仅确立了天地在文化传承中的位置,而且揭示了天道与地道的内涵;最后,《周易》中的忧患意识成为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内容。他讲解了《周易》中的泰极否来思想,并举出西柏坡会议的例子,这个会议的主题正是《否》卦九五之辞的忧患意识在新时代的展现。
谢金良教授做了题为《易学与审美相结合——中国易学与美学发微》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美学学科,但却始终以运用易学追求审美的方式来建构思想体系、阐明哲学道理、创造审美文化、包容异学文化,始终围绕太极中和的原理与智慧使其文明得以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开新。因此,他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在当下时代大变局中应该开始重视易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研究与运用,并提出了中国易学与美学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学科方向的建设性想法。对此设想,他分别从只有运用易学知识才能更加深刻理解中华审美文化的底蕴;只有运用易学思维才能更加深切领悟中华审美文化的奥妙;只有运用易学原理才能更加深入体悟中华审美文化的境界,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刘舫博士做了题为《朱熹易学的哲学启蒙》的发言。她认为朱熹并不是一个《周易》的注疏者,而是通过易学的基本概念探寻经验成立的根据。因此,他的易学不会再向义理或象数的任何一个方向上拓展,而是在《周易》卦爻产生之先确立基础。他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周易》的“极仪象卦”如何必然地呈现为实在世界,并以易数为其变化之理。朱熹通过反思伏羲画卦事件,发现了人心造物的端倪,并依此思路疏解理学问题。如果哲学是关于所知的知识的话,生成论和宇宙论还处于哲学的前夜,而朱熹的易学启蒙关注的是人之所知如何成立的哲学启蒙。
三位学者的主旨报告结束之后,与会专家针对发言及研讨会主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在下午的理事会上,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周山研究员对研究会2024年度的工作做出了展望和期许,各位与会成员也纷纷就如何更好得开展下一年度学会工作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