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上海市哲学学会年会暨“建党百年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顺昌路院区哲学所召开。本次会议列入上海市社联第十五届(2021)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来自上海哲学界的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主持。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作工作报告。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张春美、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张雄分别作主旨发言。
吴晓明首先作了题为《“两个大局”与哲学的时代任务》的主旨发言。吴晓明指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时,很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揭示为这一进程的基本主线。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推进并进入到新时代,都从本质上展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创新、发展和飞跃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但是,与百年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建立起本质联系的,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决不仅限于一些抽象的原则或原理,它尤其具有一个“活的灵魂”,即要求深入到特定的时代内容之中,要求依照社会-历史之现实而来的具体化。只有这种具体化的全面实行,才意味着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原则或原理的具体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时,指出其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这一重大的历史经验对于把握当今的时代和哲学任务来说,同样是意义深远的。我们今天的时代,处在“两个大局”的交织之中——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另一方面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随着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哲学的思想任务也变得愈益紧迫和繁重。而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使哲学研究同我们的时代状况结合起来,使哲学的原则或原理能够深入到当代历史的本质之中。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承担起时代的思想任务,才能真正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方松华在题为《中国现代哲学的百年:从模仿走向原创》的主旨发言中提出,如何告别中国哲学的模仿时代进而开启中国哲学的繁花盛开,不仅是摆在中国哲学面前的历史命题,更是中国社会对人类新文明类型的伟大探索。方松华认为,回顾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尽管思潮迭起,但是中国哲学体系的自我建构明显带有依傍西方哲学的痕迹。中国哲学需要以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为基石,重塑自我的本土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应该在哲学上有所提炼,而这样的提炼必定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展开。面对当下之人类历史重大节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做出自己的原创性贡献。
张春美在题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主旨发言中重点分享了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体会。张春美认为,首先应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点。“伟大建党精神”是广义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 。它不仅是对建党时期实践的总结,更是对百年大党的整体提炼,是百年大党的精神自觉。其次应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科学内涵,即“知”“行”“意”“情”。第三,应该结合上海实际,做好上海红色文化的传承、做好上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滋养。
张雄在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一种自我革命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回应一些宏大的时代问题。譬如,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资本,社会主义有资本吗?这都是亟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回应的问题。张雄指出,上述问题的提出是有依据的。尽管在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的过程中存在障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我们大可从多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范畴进行思考。
在会议讨论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振平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任重道远,需要创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创造一种新的文明。这离不开人民主体的价值观,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及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的辩证思维。上海大学教授吴德勤提出,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中共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表明,一定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大历史观。东华大学教授贺善侃认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中共百年历史经验、历史成就、历史意义的总结思路清晰、脉络明确,这需要长远、宽广、整体、纵深的视野。用同样的视野看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从模仿到创新已然成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惠珠以马克思原著为依据论证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基础,并且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现有文明之间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之辩证统一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斐华认为,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中共百年奋斗经验的同时也为其后一百年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下一个一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整个人类社会为大格局,围绕整个人类社会基本形态的转型做研究,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瞻性、引导性与生命力。国防大学教授刘芳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根红线。二者紧密联系、同情、共振、相得益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围绕“国之大者”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王岩认为,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两个确立”非常重要,标志着党中央和全党形成高度共识。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冉光芬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与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关系,值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入思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沈斐提出,可以诉诸道路辩证法的视角,深刻认识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重要意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自慧主要对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大经验”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解读,尤其指出需要在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认识“人民至上”,将其同天命、天职、坚持初心和使命相联系。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在结束语中提出,学会要进一步认认真真、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思考如何为提升上海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做贡献,如何在新文明形态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笔杆子的作用,守正创新,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