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新:跨文化哲学的舍勒式开——读张任之《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

作者:发布时间:2020-12-25浏览次数:74

摘要:在当代的哲学思考中,最大的期许无疑是汇通中西,而最大的疑难是如何实现汇通中西。汇通中西不仅在概念上是含混且空乏的,而且包含着潜在的理论风险,对此不得不仔细检省。汇通中西哲学的期待,几乎伴随着汉语学界对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的引入、消化与创新。张任之的新著《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下文简称为《心性》)从胡塞尔—舍勒的现象学出发,谨慎地就汇通中西作出了新的尝试,同时也现身说法地澄清和充实了“汇通中西”这一概念。《心性》的特点在于,作者本身并不以作出中西文明各自特性的论断为理论鹄的,而是从作为哲学反思的个体——交互主体式的个体——理智经验出发,冷静地对中西思想 作内生地吸收和融化。这一著作在严格意义上遵守了现象学哲学“面向事情本身”的要求。尽管作者自己并未强调这一方法论约束,但是这一点实质上塑造 了《心性》一书的构型和思路。具体而言,虽然《心性》事关“心性”这样“上联宇宙形上论、下开功夫实践论”的宏大主题,但是《心性》将这一主题哲学式转化为对人类原初情感(同一感、羞感)的现象学研究。一方面,《心性》没有接受汉语学界中流行的中西古今式的比较范式,另一方面,《心性》同麦金太尔一样,潜在地批评了这样的观点:在比较哲学的范畴下有一个普遍中立之观察点可对中西的思想 进行直接的有意义的比较。a《心性》足够充分地关照了来自西方的舍勒研究和本土儒学研究的研究成果,对“心性—体知”这一主题进行了诠释、解释和论证。


关于本刊

在线阅读

信息公告

关注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