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锡蓉研究员在本所做荣休学术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18-09-28浏览次数:518

918日,何锡蓉研究员在本所做了题为“当代哲学的伦理转型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方松华所长主持,全体科研人员参与了聆听和交流。此次报告系哲学所人文演讲第12期暨哲学所60年庆系列学术报告,同时,也是何锡蓉老师在哲学所的荣休报告。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向荣休学人表示敬意是哲学所的优良传统。

在报告中,何锡蓉研究员首先指出当代哲学伦理转型不仅表现在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科技哲学,甚至伦理学研究本身以及西方后现代哲学等分支领域,而且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哲学本身的性质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甚至有学者发出“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呼声。

在何锡蓉老师看来,伦理学转型存在内在和外在根据。从外在、即时代的需要来看,人类需要更加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新的伦理关系中建立起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内在、即从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以追求普遍真理为宗旨的哲学样式,造成了哲学与人的远离与割裂,在现当代受到极大的批判,不得不发生向生活世界的转型,走向伦理也是题中之义。从内、外因素结合的情况看,当代的社会现实正呼唤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势必会生发出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问题,而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必是一种新的伦理。新问题和新领域,超出了西方传统哲学原有的观点和伦理学原有定义,因而对这些领域的重视和研究,无疑是对哲学提出了扩展领域和观念更新的迫切要求。

最后,何锡蓉研究员指出,伦理转型意义重大。首先是,从哲学来看,随着哲学领域的扩展和观念的更新,哲学的界定和分类都会发生变化。伦理是第一哲学,那么,形而上学、知识论、自然哲学和逻辑学都以伦理探究为目的,这一说法本身就打破了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分类法。二是从伦理学来看,其概念也会有新的发展。当哲学从宗教、从科学、从形而上学的领地分化出来之后,不再成为神学的奴婢而为神的存在提供本体论的证明,也不再为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科学理性的神话,而是回到了人自身。而如果说,伦理是关于人的理论,那么,人与世界、人与自然都在其中,因为天地人本来一体。比如,一种新的理论叫道德延伸主义(moral extensionism),是从1975年开始流行的一种伦理学思潮,讲的是道德从人延伸到动物,然后再延伸到植物,再到非生物。第三,也许至为重要的,是对中国哲学非同小可的积极意义,那就是,有助于理解和澄清中国哲学的本来面貌。当代西方哲学的伦理转型是对传统本体论-知识论的批判和推翻,不仅为西方哲学开辟新生之路,而且为中国的发展和文化自信创造了好的契机。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依傍的不可行,而且让我们重新审视哲学传统,为哲学的创新贡献中国哲学的智慧。

在报告结束后,何锡蓉研究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在社科院哲学所工作的体会。她说,自己工龄44年,而在社科院哲学所的时间就有36年半。在社科院工作优势和劣势并存,关键是用优避劣。何老师认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自由与自律。在社科院工作最大的优势是自由度高。无论是时间安排还是和研究方向(课题)均是如此。利用好的话,可以和自己学术兴趣结合起来,做出成绩。消极方面是,容易放松,放任,甚至放心(孟子意义上的放心),所以在享受自由的同时还要有自律。二是集体与个性。打造优秀的学术共同体,是哲学所的传统,一起做集体课题,可以培养人,尤其是对刚刚入职的年轻人在学术方向的转换上可以起到帮助作用。但要注意从集体课题中找出自己的方向,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三是能力与潜力。相比其他单位,社科院是比较容易发挥能力的地方。能力比较可见,潜力需要在关心、热心、爱心上的表现出来。

何老师深情地说,人生有许多节点,退休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有幸在哲学所这个学术共同体工作生活了36年半,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生命的差不多二分之一,已经构成了情感共同体甚至于价值共同体。退休后,生活方式转换,与别的工作不同,不是彻底的放弃,仍然会以另外的形式参与,因为退休后还是社科院,还是哲学所的人,单位好,自己才会更好。最后,谢谢各位,并祝愿哲学所不断发展,祝福同事们快乐工作!

最后,方松华所长感谢何锡蓉老师对哲学所做出的贡献并无私分享在社科院工作的心得体会。并祝愿何锡蓉老师退休生活继续充实愉快,以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哲学所的发展。荣休学术报告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