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

作者:闫婧发布时间:2017-10-11浏览次数:121

20179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共同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到哲学所,作了题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黄凯锋副所长主持,哲学所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吴晓明教授首先指出,随着世界历史的开辟,中国自近代以来进入到世界历史中去,而由于现代性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权力,我们的人文学术也进入到对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中。这样的学徒状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对中国学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成果,应给予其历史性的评价。但中国学术必须在特定的阶段摆脱其学徒状态,转向学术上的自我主张,并迎来其繁盛的局面。

学徒状态的基本的特点是依赖的、因循的,从思维方式看是外部反思的,不深入到事物的实体性内容上,仅凭借一般原则和形式的认识来理解所有事物,因而不能对物自身形成基本经验。究其原因而言,学徒状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而无思。中国学术要开启形成其自我主张,我们的学术要成为批判的和能思的。

批判在哲学上的涵义在于,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哲学史上,在休谟否定了实体以及实体性的关系的前提下,康德对于人类知识的条件及其先验的前提进行了探讨,开启了批判哲学的传统。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目的在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等价交换的前提进行澄清,这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的揭示。

要使中国学术成为能思的,还必须深入地研究中国的社会现实,理解中国的生活世界。这一过程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否则现实是无法被把握和理解的。而海德格尔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懂得这样的现实,正因为后者把握到了社会的实体性内容,即“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架构”。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化并非只强调普世真理,世界的眼光绝非无内容的抽象,应从中国社会中包含着的与当今世界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中,去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最后,吴晓明教授强调,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要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即在对外学习的同时形成批判性的主张。以希腊为例,在埃及、巴比伦等文化面前,希腊人尽管也曾有迷失,其宗教变成了各方宗教的混战,希腊人最终经历了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没有长期做外来文化的追随者。中国历史上,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结合的典范,中华文化以一种完全包容的姿态,创造出自己的义理,禅宗、天台和华严等都是其丰硕的成果。

报告结束之后,黄凯锋研究员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在座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互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