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应邀来我所作关于“玄学思潮”的专题演讲。会议由哲学所所务委员会主任俞宣孟研究员主持。
朱教授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重大课题——《中国学术思潮史》(8卷本)的作者之一,负责撰写其中的《玄学思潮》卷。此卷围绕名教核心问题展开。朱教授提出魏晋玄学就是名教不断完善、发展、丰富的历史,认为玄学中的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等思辨性强、抽象程度高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升华。
朱义禄教授从研究方法入手讲述了他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并交流了其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朱教授认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方法,不能拘泥于哲学史的范畴来研究学术思潮史,要采用“打通”的方法,适当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他提出, 魏晋玄学以其极强的思辨性,建立起了一个诸多范畴的理论体系,重视探索以往儒学很少问津的“性与天道”。对形而上之理的深入探索,是玄学不同于两汉经学目的论的特点,这有利于中国哲学摆脱有意志的天与谶纬神学的控制,对提高中国哲学思维水平,使之进入更深入、更精致的层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玄学的这一积极影响,从中国学术思潮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为佛学与理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玄学对同时及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上的理论基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自玄学兴起后,崇尚自然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的繁荣,其意义也是非同小可的。玄学在对人们的个性解放起着无可争议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轻视事务、清谈误国、社会风气颓废的消极影响。
朱教授还提出,魏晋玄学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名教的发展过程。最初是王弼提出的“名教出于自然”,后来发展到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直至郭象提出的“名教即自然”。
朱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很大兴趣,大家纷纷发言讨论。
周山研究员提出,魏晋时期是老庄思想与孔孟思想的较量时期。道家的理论思维比儒家要高明很多,儒家讲的多是纲常伦理、人际关系等问题。
余治平副教授提出,就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境界而言,道家是消极避世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实践,而儒家理想却是可以实践的。
俞宣孟研究员提出,讨论儒道的理论何者更深的标准是什么?是指普遍性意义上的,还是起源意义上的。朱教授回答是从理论的抽象程度而言的。
夏金华研究员从佛学的角度对儒道的实践性进行了批判。
本次学术思想报告会为科研人员创造了一次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引发了大家的学术思考。今后,哲学所还将陆续邀请《中国学术思潮史》8卷本的作者来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