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哲学比较中透视中国传统思想的优势——第二届中国学论坛,哲学所专场侧记

作者:发布时间:2006-09-27浏览次数:1412

2006921,第二届中国学论坛:“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其中参与哲学专场的正式学者17人,列席学者12人,收到会议论文(或摘要)15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哲学专场的主题。第一天两组讨论中,发言的大部分学者围绕中西哲学的不同展开讨论,“在中西哲学比较中透视中国传统思想的优势”成为第一天的一个亮点。

台湾大学陈文团教授认为,西方哲学传统中,理性的目的是追求普遍的必然的真理,理性表现为工具理性。中国人则不同,其理性表现为合理性,目的是追求幸福。中国人对幸福理解是多元的,并且认为天堂在地上,在现世就可以实现。中国人的这种精神使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至今。

德国乌伯塔尔大学G.Wohlfart教授分析了康德、赫拉克利特和孙子三个人的思想。认为康德以“绝对命令”为核心的纯粹理性的道德不能导致永久和平,相反很容易走向其反面,法国革命中罗伯斯比尔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康德的永久和平最终只能是他所描绘的坟场的和平。赫拉克利特所认为的“战争是万物之父”当然不能成为和平主义直接利用的 。最后他认为孙子兵法当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哲学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在当今持续存在的战中危险中发现一条有实践意义的道路。

美国Grand Valley大学倪培民教授认为中国传统中的“功夫”概念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能够为当今哲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教授认为,西方哲学确实存在由理论到行为(实践)的发展轨迹。当前西方哲学界的各种行为理论、行为学(praxiology)以及实用主义都研究人的行为,相对于只研究理论来说是个进步,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要么忽视作为主体的人,要么只注重行为的效果而忽视了主体人的其他方面。产生于晋朝并一直活跃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功夫概念能够弥补西方哲学理论的不足。“功夫”既有理论含义又有行为(实践)的内涵,同时,还有主体的意义。“功夫”概念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

上海社科院俞宣孟研究员则谈了中西哲学的会通。他认为西方哲学是以追求普遍性为目的的逻辑演绎系统,中国哲学与西方概念式的思维不同,是体悟式的反思。他认为中西哲学会通的关键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分析,这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共同根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分析,中国哲学有天然的优势。中国传哲学当中一直没有把哲学当作一种知识论,而是把其视为修身养性、成圣成贤,得“道”的方法。未来哲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优势定会越来越凸现。不仅如此,在解决现代人类遇到的许多共同难题上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有价值的思想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