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和谐理念

作者:发布时间:2006-09-26浏览次数:1404

 

922上午9点,第二届中国学论坛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继续在上海展览中心5202室举行。成中英、吴光、周山、安乐哲、曹俊汉、石之瑜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主题发言,还有很多学者列席了会议。会议分上下两场, 第一场由沈清松教授主持,花建研究员点评;第二场由陈文团教授主持,余治平博士点评。

儒学与和谐。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认为,儒家模式是通过实现道德和谐来达到人类永久和平的途径。没有道德的和谐,人类既不可能实现和平,也不可能实现正义。儒家的道德和谐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个是通过《周易》的保合太和与《左传》的和能生物的宇宙本体论原则实现的和谐,二是通过道德内省和关注实现人的和谐,进而达到宇宙的和谐。关于""的概念,教授将其分为六个层次:"太和""义和""中和""人和""协和""共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通过人和、义和、协和、大同来实现道德的内省的。成中英教授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仁、义两个原则,发展了儒家的道德和谐的概念。这两个原则可以与康德的和平原则与罗尔斯的正义的原则相对照。于是,成中英教授得出,儒家传统对通过促进道德的和谐来实现世界和平的理论和途径具有巨大的贡献,中国将通过道德与政治的国际合作和人类文明的内在和谐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繁荣发展产生巨大贡献。

浙江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吴光研究员从儒家的定位入手,把儒学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并进一步探讨了儒学核心价值观在创建和谐世界中的普世性意义。先生不同意把儒学定位为“伦理本位主义”或“泛道德主义”,认为儒学是“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应在于“以德为体,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精神。构成这一道德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趋同化的进程之中,具有人文性、实用性之特点的儒学以及根植于儒家文化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价值观念,经过数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因而具有普世性和永久性的价值。在儒学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上,先生首先将和谐分为三个层次:整体性和谐(保和、太合),这是最高的和谐境界;群体性和谐(社区、民族、国家);道德和谐(中和、仁和)。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儒学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乃至建立和谐世界新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其他文化价值系统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儒学作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员的作用,发挥儒学作为提升人类道德素质、展现人生意义、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的作用。须知,随着全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21世纪的世界文化格局将日益呈现多元文化共存共荣、和谐互动的局面。在这个文化格局中,儒家的太和文化将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起到某种促进沟通的调节作用,从而为未来和谐世界的构建贡献自己的思想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以为中国强大了就可以在21世纪实现“中国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世纪论”(或“东方文化世纪论”)的梦呓可以休矣。

和平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山研究员认为,现在虽然谈论和平、和谐比较多,但对二者却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只是在和平层面上讲和谐、在和谐层面上讲和平。因此,先生首先定义了和平与和谐。所谓和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相安无事,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一条底线。但维护人类和平这条底线的主动权往往在强势群体一方。与和平相比,人类社会的和谐则是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一种在内涵上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涉及的内容不仅有人与人的关系,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平与和谐是两个关系密切而又各有内涵的概念。在人类社会中,和平是和谐的必要条件,和谐是和平的充分条件。今天,我们致力于地区和平,呼吁世界和平,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和平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谐的地区、和谐的国家、和谐的人类世界。其次探讨了先秦学者为维护和平与和谐所作的努力。对于和平的维护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关于礼对人的欲望进行规范制约作用的思考;二是援法入礼思想的形成;三是法、术、势并用思想的提出并付诸实行。关于和谐则提出了三种模式:以“仁义”关怀为起点,孔孟的“相濡以沫”模式;以平等相爱为支撑点,墨翟的“兼相爱”模式;以顺应自然为最高准则,老庄的“相忘于江湖”模式。

“礼”与和谐。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认为,“礼”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礼”比“天”大,“礼”应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来诠释。西方是神本位,中国是人本位。就社会称呼而言,中国习惯于说某某的同事、某某的朋友、某某的家人、大家站起来(而不是每个人站起来),这体现了一种社会群体意识,也体现了一种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讲“致中和”,即中庸和谐,每个人都实现各尽其用、各得其位,同时也有责任为社会建立和谐,并推广和谐,主动采取行动来达到至善,为世界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杜威认为智慧不是上帝的,是人的,所以人要奉献自己的智慧去推动世界的发展;要承担责任,用智慧服务大众。与中庸相比较,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从爱智慧到爱真理再到爱知识,最后把智慧取代了。所以实用主义的哲学在西方哲学系并不受重视,因为他们看重的是智慧而不是哲学。中国的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创造一个大同世界,这是一个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智慧也不是完美的,有时会成为压迫的力量,表现为某些人主观的特定概念、想法和判断。莱布尼茨是欣赏中国哲学的比较哲学家,他认为在创建自身的舒适度方面,中国人与欧洲人是差不多的,但在谈到理论、抽象、科学和形而上学时,西方人比中国人强。所以,教授认为,我们的智慧还没有充分实现,我们还处于“修身”状态,没有达到“平天下”,要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舞台,被世界所瞩目,就必须建立文化上的“唐人街”,用孔子学院来推广儒家文化是一种思考,但中国给外国的形象,不应局限于唐人街的古旧文化,应有新的内容。教授进一步提到,如果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有持续发展的话,这两种文化必须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谐和并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