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当今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发布时间:2006-09-26浏览次数:1322

 

921下午2点,第二届中国学论坛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上海展览中心5202室如期举行。沈清松、陈文团、倪培民、陈克艰、Wolfart、朱高正、俞宣孟、许明、成中英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列席了会议。会议分上下两场进行, 第一场由俞宣孟研究员主持,第二场由成中英教授主持。

一、备受关注的中国哲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沈清松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哲学对当今世界而言是一种 ,它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为世界所分享。教授首先明确了,全球化是一个不断跨越边界、迈向多元化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欲望的内在关联性、可普性会在全球趋于现实。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跨越边界、迈向多元他者,在这个脉络里,比较哲学显得更有意义。比较哲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多元他者。这其中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不断跨越边界、自我走向多元他者的过程,即外推;二是不断自我了解的过程,即内省。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的、内在息息相关的。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实践中,越是外推越是返回自己,缺少自省,外推就成为自我异化。寻求普遍性是哲学的意向,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一种可普遍化的关怀和态度。但要区分“讲理”与“理性”,讲理是顾及整体,对“多元他者”持开放态度;理性则是用逻辑语言、数学推理,检验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此,教授特别强调了几个概念的区分:(1)对“实在”概念的区分,实在有三层意思:实在本身、建构的实在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生活世界。(2)开显、诠释和建构。生活本身是开显的,开显的是实在本身,但我们所作的都是诠释,避免成为建构。(3)经验、隐喻和叙事。

台湾大学、亚洲哲学学会会长陈文团教授则聚焦于中国哲学精神的进展,关注中国哲学的精神如何发展它的威力。这里的精神是指任何一个可以让我们迈向一个更光明世界的力量,例如中国最高的理想。在理性的目的是真理这一问题上,教授提出了质疑。他说,所谓真理有两个特点,一是永远在任何地方、任何空间都是一样的,即普遍性;二是永远在任何地方、任何空间从AB都是一样的,即必然性。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只有数学和物理学可以达到。而我们追求的精神是幸福,所谓幸福是指美满,其中包含的部分越多越好。西方的理性是一种工具,与西方理性不同,我们追求的幸福不是工具,而是幸福本身的一部分,我们没有把目的和工具分开。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不同的声音可结合成美满的声音,新的声音产生新的幸福(例如交响乐),这是一种和谐,中国的和谐方式不排除任何一个可变成幸福的部分。真理和幸福哪个更好?真理是美满的一个表现而不是目的,如果真理会带给我们痛苦,我们还会追求吗?如果幸福是目的,那我们如何达到幸福?是多元还是单元、开放还是保守?邓小平、胡锦涛不是开放的也不是保守的,他们只是希望我们更幸福。

美国大峡谷州立大学倪培民教授认为,哲学原本是“爱智慧”,但现在哲学却成了智慧游戏,与实际生活无关了。其实,哲学不是论辩性质的智力游戏,也不是纯的理论兴趣,而是注重生活、注重生活方式的理论。目前的行动理论、行为学、实用主义三个哲学流派有一个盲点,就是忽视了“行为者”,因此需要进行一个转换,进一步认识到“人”这个主体。而中国的“功夫”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弥补行为理论的缺陷,帮助完成这一转换。功夫其实不仅仅是指武功,也指人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时间(工夫)、方法(功法)、能力(功夫)、效果(功效)等。把功夫概念引入哲学有六大优点,1.帮助我们明确,人不只是一个作选择的主体,不只是心智,还有身体、情绪等;2.帮助我们看到,理论不只是描述世界,也能指导人的行为;3.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行为不只是机械行动的推广;4.人与人的区别还有功夫的区别;5.功夫包含美的境界;6.促使我们在从事哲学的时候,把它当作一种功夫行动。教授同时指出,要把功夫作为哲学来研究,即功夫哲学,并将功夫哲学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相并列。

二、关注东西方对话的比较哲学

德国乌泊塔尔大学Wolfart教授认为,康德是道德哲学、和平哲学研究的国王,但《永久的和平》是一个美妙的梦想,只存在于坟墓中,恶是自我毁灭的,会为善留下领地。纯粹的理性道德总是走向它的反面。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康德的道德指令和孔子的中庸观点完全不同。康德追求纯粹理性,认为非理性的相信进步是危险的,进步会与大屠杀相伴而至,人类不是制造工具而是制造杀人武器的动物,并且互相屠杀,所以人类的最后屠杀只是时间问题,永久的持久的进步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持久战争才是现实,乐观的想法只是美梦,是恶梦的另一面,要用现实的方法解决世界问题。孙子则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张充分利用时机,发挥潜力和能力,尽量不战。Wolfart认为这里面具有高深的东方智慧。

台湾欧洲文教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朱高正认为,《周易》与康德是中西学术的两座高峰。《周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而康德哲学则反映了近现代西方思想界的辉煌成就,他们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王道精神,反对恣意妄为的霸道行径。这种思维方式有益于发展中国家重拾自信,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对调整全球南北关系、建立多极国际社会以及当今世界所关注的反恐问题有所启迪。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俞宣孟研究员提出了中西哲学的会通问题,并指出了会通中西哲学的必要性、意义以及会通之路。由于我们关于哲学的观念来自西方,所以中国哲学在是否按照西方观念来写的问题上面临严肃的选择,要么承认中国没有哲学,要么更新哲学观念。但我们对中国哲学之为哲学是充满自信和自豪的,因此哲学观念要更新,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建立起对中西哲学一致的说明,也即会通中西哲学。所谓会通就是说明哲学之为哲学,面对中西两种哲学给出一种一致的说法。寻找这种一致性的说明的过程,是今后哲学发展的主要契机。换句话说,今后哲学的发展一定是在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发展。有学者支持说,哲学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会通意即相互理解、相互诠释。也有学者指出,虽然中西哲学的文本是不可比的,因为哲学的文本是从事哲学活动的结果。但中西思想之源在同一地面上生存发展,一定会交汇、交融,因此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成为二者的会通点。

三、思想的聚焦与碰撞

在第一场的讨论中,专家学者们聚焦于三个概念:“实在”、“幸福”和“功夫”,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多数学者赞同对“实在”概念的区分,认为“实在”概念的确很丰富,有——存在——实在,这与西方的“实有”是不同的,“实在”是动态的东西,《周易》之“易”是动态的,语言本身就是实在的表达。“幸福”是我们的追求,是理性的目的。西方追求的是真理,中国追求的是善,“善”包括幸福、德性,是本体性、道德性动态的力量,而真理是客观的、对象性的超越存在。“功夫”不是简单的动刀动枪的功夫,它实际上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一种修炼。哲学对功夫进行专门的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一个问题、形成一个学科,但中国哲学早已有功夫,儒释道等对功夫都有不同境界的概述,那么用现代语言如何解释功夫哲学?而且在中国,功夫这个词是比较模糊的,偏向于实际的行为,“体”与“用”要同时进行,功夫离开实体就只能是一种技巧;功夫是成为圣贤的标志,中国哲学的目标是圣贤,是得道境界,修养也是一种反思的方式,功夫也是修养的标志,哲学是生命的自觉,是对自己生存方式的反思。讨论显示出传统哲学对正统哲学的不满,不愿把中国哲学挂在西方概念之下,那哲学观念是不是到了应该更新的时代?

在第二场的讨论中,专家学者们聚焦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有关于康德、赫拉克利特和孙子的评论,有《周易》与康德的比较,有中西哲学的会通,反映了近现代思想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对话、中国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对话。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比较哲学存在很多问题。

总之,这次会议始终与中国、世界、和谐、和平相关,体现了追求和平、追求和谐、追求会通这一永恒的主题,因此,人类的理性之光一定会永恒发展并不断丰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