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城市哲学石库门”首次活动在我院哲学所会议室举办。“城市哲学石库门”由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团队”创意。石库门是上海最具标志性、代表性的建筑样式与文化标识之一。石库门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中国不同区域文明在上海融合创新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文明内涵、人文底蕴、上海特色。石库门以自己的生成与变迁传承、承载着上海的历史与现在,其命运也将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上海的未来。“城市哲学与文明比较”是马哲创新团队的主攻方向、研究特色。创意“城市哲学石库门”系列活动,旨在营建有鲜明沪上特色的学术品牌,在“虚与实”的结合中推进哲学与生活、学术与现实的深层互动。
本次活动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我院哲学所共同主办,围绕“开放社区的多维对话”进行。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由此,“拆围墙”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何锡蓉副所长、《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叶祝弟副主编、《哲学动态》编辑部强乃社副编审、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张鹏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陈忠研究员以及部分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陈忠研究员主持。
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从多维视域出发对“拆围墙”问题进行了探讨。陈忠研究员主要分析了城市社会的空间区隔、空间弹性及其文化调适问题。提出当代城市的空间区隔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蕴。贫富分化、社会特权、社会不平等及与此相关特定社会心理,是空间区隔形成的重要原因。解决空间区隔问题,离不开城市文化的自觉、城市权利的改善、城市制度的调适、空间弹性的合理化。
强乃社副编审立足于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方法论,从社区空间建设与公共性问题出发,具体阐释了封闭社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等问题。他提出要正确处理城市的异质性与同质性的辩证关系,认为拆除围墙要充分考虑局部同质性与整体异质性的不同作用及互补关系。认为局部的同质性不能影响到整体的异质性。鉴于此,他认为,凡是影响到公共交通、公共利益与社会公正的特大社区、单位大院均应该分类型、逐步打开;而局部的封闭小区从现实与趋势来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增强安全感、认同感;未来方向应该是大街区建设与小封闭社区建设相结合。
张鹏教授从财产权的社会化这个视角出发探讨了“拆围墙”的法律正当性问题。他认为,中央提出“拆围墙”的政策是基于疏导交通拥堵的公共利益,具有正当性。但是,在“拆围墙”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贯彻必要性、损害最小化的原则,对于相关物权人所受损害应该采取措施予以补偿,需要注重程序的完善与正当,还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必要的修改。
何锡蓉研究员针对以上学者的发言,阐发了自己的见解。她提出,从文明与开放的关系来说,城市是否是越文明越开放;从开放与融合的关系来说,城市是否是越开放越融合;从理论与现实的维度来讲,特大社区是否已经成为阻碍交通、妨害公共服务的主要矛盾,如何定义与把握特大社区,这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与解答。
叶祝弟副主编从期刊编辑的角度出发,认为围绕都市研究最有可能生成上海学派,提出要将哲学反思、历史经验与理论突破相结合,持续关注城市问题,揭示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引起相关讨论、争鸣,努力服务相关决策。
与会专家围绕社区开放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了磋商。本次活动的成果将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在相关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