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0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王德峰教授做客哲学所,作了题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的学术报告,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创新的实践问题。这是继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吴晓明教授来所交流后,哲学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系列活动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问题与创新方面的又一次独具特色的学术活动。王德峰教授这次带来了他本人近期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同行们一起分享,引起哲学所全体同仁极大的热情与兴趣,受到一致好评。
王德峰教授一直致力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体论视域研究。在这一方向上的中心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王教授认为,从分析哲学到后现代哲学,尽管当代哲学派别之间的理论分歧很大,但是“知识的存在论性质”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我们今天把对象意义的知识性的生活当作唯一的生活,而非实践,将知识世界信以为真……以知识的存在论基础作为理论基点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当代理论处境的根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切中当代的时代问题,他批判的就是近代以来的知识论,主张生活决定意识,将生活构建的世界展现出来。当代著名思想家德里达、福柯、萨特等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对其思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当代思想家如此看重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正在于,当代西方哲学的论域是马克思开创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学术报告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马克思本人对此并没有展开论述,但是从马克思对于蒲鲁东主义的批判可见,把历史看作是无人生的理性是一种“蹩脚的黑格尔”。这就需要我们从存在论的境域进一步思考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当代哲学的意义问题。现代生产关系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历史运动来建立。但这种运动绝不是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启蒙的、在单纯理智安排下的封闭运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显示出“回到生活本身”的思想,即先行回到生活这个现象学环节的、存在论境域的意图。
第二、生产关系是理性的前存在,是前理性的。从理性的角度看生产关系,很容易把生产关系理解为范畴,因此很容易做出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相关讨论。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指出,市场经济中的财产关系仅仅是作为生产关系的法学意义存在的,生产关系的存在论意义非同小可。生产关系的前理性特征的发现,就是生活这个现象学环节的出现。现代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是建立现代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生活,有必要对现代生产关系作存在论角度的研究。
第三、实践是一切认识,包括自然科学的认识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实践的基础。“实践”,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八条就清楚地提出了建立一种未来历史科学的思想,其中关键的正是对“实践”本身的理解。关于“实践”的涵义,可以做三种理解:(1)“practice”,是以认识为前提的。然而脱离了生活世界本身的实践、主体和客体对立关系中的实践又如何成为认识的前提呢?(2)指社会关系的创生和改变。这是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传统,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概念正是延续了它的基本意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物质生产正是在此意义上被理解为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分为两个方面:即物质产品生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生和改变社会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整个实践的基础。
报告内容得到与会同仁的热烈回应,俞宣孟、何锡蓉、陆晓禾、吴晓江,以及杨宏声、赵克等分别对报告的内容与王德峰教授展开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讨论激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财富的衡量标准问题、哲学的人类学表达问题、本体论(ontology)与存在论的区别问题、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right)问题、规则型(相对稳定性)的话语表达问题、劳动的问题等方面。王德峰教授最后表示,马克思既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也不是一个非理性主义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入新型的历史科学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正相反,其中蕴含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潜心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