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青年科研人员座谈会侧记
11月的上海,尽管不比北方,但毕竟已是冬天,凉飕飕的。30日下午,哲学所会议室里却春意荡漾,气氛热烈,这里正在召开青年科研人员座谈会。
哲学所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正好八人,只有一位是女士。主持会议的所务会副主任何锡蓉研究员幽默地说:“今天是八仙到场(其中一位仙姑),今后该各显神通了吧?”会议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在充分肯定了近年进所的青年人给哲学所带来活力的同时,何锡蓉研究员指出,从学生到学者、从新生力量到骨干力量还有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每个青年人静下心来,认准方向,努力作为。
首先发言的是曹泳鑫博士。曹博士阅历丰富,在谈到最终选择社科院哲学所的理由时,他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宽松的学术环境,是我来这里工作的根本原因。”曹博士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杂志的副主编,他协同常务副主编采取改革措施,并亲自撰写不下200余封信向国内名家诚恳约稿,以提升杂志的学术水平,结果杂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他的学术研究也搞得有声有色,还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课题。曹博士风趣的谈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经验之谈也让大家深受启发。
接着,张朋介绍了自己对周易的研究状况。他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地,其中确有深邃的道理,但它同时反映的也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智慧,所以周易一定能够通俗化。”目前他已与出版社签约,正在撰写一部将学术性与通俗性相融合的关于《周易》的书。
然后,赵克博士谈了和曹泳鑫相似的工作经历——当老师,做公务员,最后选择了社科院哲学所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他说,“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的快乐谁能体会?”说这话时微微一笑,似乎已经乐在其中。他现在不但申请到了院博士基金,而且还承担了市科委的几个研究项目。
陈祥勤则谦虚地述说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打算。自199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工作以来,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作学术研究,用他的话说就是也写一些文章。其实他的好几篇文章还是很有分量的。他把研究方向定在实践哲学方面,并表示若有机会,还想继续深造。
接下来,李庆云博士谈了自己关于文化生命伦理课题的思考,曾易水、张志宏和石永泽也各自谈了自己的研究志向和近期目标。
最后,所务会主任俞宣孟激情满怀同时也语重心长地向青年人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立大志,要成为一流的大学者,他举了熊十力老先生求学的例子,激励我们。二要定方向。他说,治学离不开“学”、“才”、“识”。打个比方,“学”就像刀背,要宽要厚,就是说要有学养的积累;“才”就像刀锋,要薄要利,要好用,就是说要有才气;“识”就是方向,就是你的刀要砍向哪里?这就是“定向”。三要讲学风,包括严谨的个人学风及和谐的团队学风。四要注意途径,要从大家入手,同时要敢于并善于开拓新领地,就像挖煤一样,在一个几被采空的矿山找媒,也许只能找到一些煤渣,要是能够发现一个储量大的新煤矿,你的收获就不知要大多少倍呢。他最后总结道:做学问、搞研究,如果能做到这四点,假以时日,定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席话激荡心神,令在座的青年学人倍受鼓舞。
这次会议使青年学人交流了感情,加深了友谊,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各自奋斗的方向,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会上俞宣孟主任、何锡蓉副主任还就青年学人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了回答,并提出以后还会安排青年科研人员在全所做研究方向和课题的论证,争取得到师长们的帮助,使青年科研的步子走得更快,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