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体现尊重知识分子、重视学术研究的精神,达到共同鞭策、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形成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的良好学术研究氛围,6月15日,哲学所隆重召开了陈超南研究员学术思想回顾和研讨会。
会议由哲学所党总支副书记、所务会副主任何锡蓉研究员主持。首先,陈超南研究员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自己工作和科研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接着他就自己所走过的几十年的学术人生道路作了简单的回顾。他总结性的把这六十多年时光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出生于国难。1941年他出生的那年恰逢“皖南事变”的发生;2,长于忧患。1956年入团,但57年他的父亲就被打为“右倾”,调往广西;3,毕业于动乱。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时正遇到“文化大革命”;4,发展于开放。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后的几年是他的学术研究发展最快的几年,并为后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退休于小康。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到了光荣退休的年龄了。
1979年,陈超南研究员正式进入我所从事中西美学文化比较研究,至今已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在这二十几年中,陈超南研究员在学术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研究范围涉及现代西方美学、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审美文化、犹太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西美学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五十多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代表作有《苏珊·朗格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犹太圣经与欧洲艺术》、《东亚绘画的气韵
特色》、《网络传播的双重效应──民主与支配》等等,其中多篇还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如《东西方审美观念的并存与互补》一文曾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三等奖;同时还撰写、主编或参与写作了十多本著作,主要包括《现代男性美》、《家庭审美》、《犹太的技艺》、《彩色的天平──传媒伦理新论》、《走向新世纪的审美文化》(主编)、《老广告》(主著)、《艺术史的哲学》(主译)等等,其中《上海文化通史》、《犹太文明》、《跨世纪伦理新视野丛书》还分别获得了出版当年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但在陈超南研究员的报告中,他讲的最多的并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曲折艰辛的成长经历和对人生、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他认为人不应当总是想着索取,只有时刻想着你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学问应当作到忘我的境界,把学术研究作为人生的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这样才能真正在作学问中找到快乐。
陈超南研究员的学术思想报告使大家受益匪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与共鸣,大家纷纷发言讨论。院人事处吴刚副处长感慨于陈超南研究员的曲折经历,他说,退休之后的陈超南研究员可以完全为自己活了,而不必再为行政工作所累,扮演陈所长的角色了;周山研究员说,看着老同志们一个个退休,心中有种失落感,希望老同志们能够经常回所里来看看、坐坐,大家再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刘天华研究员提出不论在职还是退休,都应该象陈超南研究员这样,保持一种很好的心态;吴晓江副研究员建议成立一个能够供退休的老同志们回来参加的定期的经常性的学术思想讨论会,这样更有助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
最后,所务会主任俞宣孟研究员对这次学术思想报告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二十多年来,在学术上,陈超南研究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做人方面,他也是非常成功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担任所领导职务期间更是尽心竭力毫无私心的为大家服务,这种淡泊名利,一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希望其他科研人员能够积极向陈超南研究员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科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