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认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环境。童世骏研究员着重强调了科研院所与普通高校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机制的基本差别:与普通高校青年教师通常需要承担的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事务性工作相比,我们的青年科研人员无论在工作时间的支配上,还是在科研主攻方向的选择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高校青年教师有上课任务,压力较大,但是,这能使他们在在几年内系统掌握课程内容,这就是一种贡献。相反,科研机构的青年如果不抓住有利时机形成自己主攻方向,压力会越来越大,乃至蹉跎岁月,甚至遗憾终身。意识到开头二、三年至为关键,大家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关于课题的争取。大家反映,尽管各级课题招标都很照顾青年,社科院尤其有绿色通道,然而相比之下作为基础学科的哲学要中标还是比较难。对此,童世骏同志认为,要用心找准基础学科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这不仅是为了争取获得项目的需要,更是理论工作的意义所在。有了这样的动机,那么,每当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学过的基础理论对解决和解释某个实际问题有什么帮助或启发呢?
关于考核问题,有的同志担心考核标准的普遍性不能尽适用各种具体情况,如,在哲学方面有些翻译很难,但考核的分值却很低,甚至不计。童世骏说,院领导已经考虑到这些情况,总的精神是在全院制订的考核条例基础上,各所、各学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些调整,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讨论,对一些成绩进行认定,这样也有利于人尽其才。
要合理使用课题经费。总的来说,现在可支配的课题经费比过去增加了,这就有一个合理使用的问题。童世骏同志特别强调把经费用到能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方面,例如,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收获会是多方面的,甚至有时候会议的学术水平不很理想,但是,结交学术界朋友也是一种收获。合理使用课题经费好比是投资,可望以后产出。乱用经费是不可取的,违反财务制度是不行的。
与考核有关的是关于厚积薄发和早出成果的关系问题。厚积薄发是提倡的,但是也不要把它与每年的考核对立起来,更不能以此规避考核。因为,今天厚积、明天厚积,谁能有把握说后天就一定薄发了呢?做学问时确实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看书越多越觉得问题铺开来了,还有许多书要看,所谓穷经皓首,究竟哪一天才能把全部问题搞清呢?实际生活在发展,理论也在发展。高远的目标必须有,以这样的抱负,不妨把目前达到的认识当作阶段性成果。这样做既不废远大的目标,又不违背考核制度,岂不两全其美?已经做出成绩的前辈哪一个不是在各种制度的规定中脱颖而出的呢?年轻人要提倡勤快,练得脑快手快也是一种能耐。千万不能以厚积薄发为借口养成惰性。
此外,童世骏告诫大家决不要因为急于“成名”而在学问上弄虚作假,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学术交往的过程中,都要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一名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来看待,以与这一身份相匹配的人格和学识水平来要求自己。
座谈的过程中,童世骏研究员多次提到,在一个研究所内就青年科研人员的基本培养方式和总体发展方向达成积极共识的重要意义。从所领导和资深研究人员的方面来说,要充分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既体谅他们的现实困难,又不把这种体谅变为一味的迁就,在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能够予以有效的扶持;从青年科研人员的方面来说,应当积极地来体会院所领导施加“压力”的苦心,把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在所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前辈学者的热心帮带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早日形成学术上的主攻方向,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来。
参加座谈的哲学所青年科研人员是李若晖、计海庆、陈祥勤、韦海波、张朋、姜佑福等。俞宣孟研究员和周山研究员也出席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