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论城市形象特色的营建》

作者:发布时间:2008-09-05浏览次数:405

内容提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发扬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城市审美文化入手,阐述了城市景观形象特色主要表现的六个方面: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布局;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景观;城市生态及国林绿地。通过与国外一些著名城市的对比,评述了上海在城市形象特色营建上的成功与不足。

    关键词:城市形象;景观特色;差别优势;和谐营建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原本颇具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造型无特点、似曾相识的新建筑所淹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特色危机。其实,这一现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过,当时不少专家都对如何营建城市特色提出过不少真知灼见,如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进行积极的“差别想象”,塑造“别致的差别优势”。就是要发掘自己城市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风尚、民俗等,然后将它们做大做强,使特点彰显出来。

    从城市审美文化来看,城市特色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审美特性,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受、并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所以,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在城市特色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海在高速发展的20余年中,在都市形象特色的发扬光大方面,做得还不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也愈来愈高。但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也有不少。根据我们有关城市景观审美文化的研究,一座城市的景观形象特色基本上可从六个方面来体现:①自然环境特色;②城市布局特色;③历史文化特色;④标志性建筑及景观特色;⑤城市轮廓线与街景特色;⑥生态及园林绿化特色。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特色鲜明的城市,起码具有以上诸项中的几项才能被人们所认同。与它们相比,上海的差距是明显的。

                            一、自然环境特色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承载它的大地,有的城市依山,有的城市傍水,有的城市建在滨海低地上,有的城市坐落在雪域高原,这些各不相同、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城市景观的环境特色。人们也常常将城市的自然环境美作为一种标志来称呼他们所爱的城市。如山城重庆、江城武汉、冰城哈尔滨等等,均很独到地点出了城市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地形地貌完全一样的两座城市。从这一点看,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具有唯一性的特征。在人工景观渐趋类同的今天,城市自然环境美的利用和光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球上许多美丽的城市,都表现出利用自然环境特点来修饰景观风貌的高超技艺。

    意大利北部名城威尼斯就水而建,因水成名,城市景观充分利用了美丽的大海。由于泥沙淤积,沙嘴、沙坝环列,把浅海栏成一个方圆180平方公里的环礁湖,整座城市就建造在湖内一百多个小岛上,有一百多条水道纵横交错流贯其间,四百多座各式桥梁跨临其上,在迂回曲折的河道水巷旁,建起了几百座千姿百态的宫殿、教堂、钟楼、修道院和民居。水、船、桥、建筑和游人构成了威尼斯的特色景观美,由自然之水衬托映写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精美景观,使它成为水城的代名词。

    世界上其它一些著名的水景城市,为了宣传自己的城市特色,都喜欢加上“威尼斯”之名。如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瑞典斯德哥尔摩、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俄罗斯的圣彼德堡,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曼谷和苏州,成为以自然环境来彰显城市美的范例。其中,斯德哥尔摩与自然相处得最为融洽。城市位于瑞典东海岸的梅拉伦湖和波罗的海之间,城市主要部分分布在14个岛屿上,由50多个座桥梁连起来,被人们喜称为漂浮的城市,市内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在市中心就可以洗海水澡,这在世界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

    上海地处江河湖海之间,黄浦江和苏州河孕育了上海,也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水是最大的环境特色,因此,上海景观现象中的亮点也在于水。当年上海从清末封建农业社会的小县城发展成远东大都市,所依托的便是黄浦江这条“母亲河”。今天见证社会近代历史发展的外滩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景点。临黄浦江排开的数十栋各种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经过时间的锤炼,具有恒定的文化价值,是上海景观形象的重要标志。与外滩隔水相望的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绿地成景,是新上海形象的浓缩。要是泛舟黄浦江,一边是历史文化厚重的积淀,一边是现代城市文化的展现,形式美对比十分强烈,然而所包蕴的文化脉络又是相通的。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经济至上等因素,对苏州

河滨水景观的塑造,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有很长一段岸线,被一个个房地产楼盘切割。两岸高楼相迫,市民尚不能沿滨河绿地自由徜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景观的美。当前,上海市的决策层面,已经认可了城市形象中水的作用,为了抓住发展机遇做足水面文章,已经启动的北外滩和南外滩景观的更新改造,跨越浦江两岸2010年世博会的场馆建设也开始。有专家还提出了建设上海水都的倡议,即将黄浦江和苏州河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主轴线,充分利用滨水地带的环境景观 ,象威尼斯和斯德哥尔摩一样,营建城市的特色。可以预料,上海景观形象的“流水华章”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二、城市的布局特色

    城市的布局往往反映了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主要的规划思想。世界上有许多城市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具有自由生长的特点。这类城市往往随经济的发展,从市中心一圈一圈逐步向外扩展,因此在规划布局上较难形成独特的个性。一般而言城市布局特色往往集中反映在建设之初,就经过严密规划设计的城市。这类城市,常常能表现出传统文化和政治意识上的特色,具有较强的震撼力。我国首都北京和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这类城市的范例。北京是我国明清两朝的都城,其城市规划按传统的规制,极有特色。它有一条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从南至北贯穿整个城市,轴线的正中偏北,坐落着全国最高统治中心——紫金城。城中主要建筑轴线均与城市轴线相重合,其它建筑也对称地布置在中轴两侧,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门楼等组成了北京瑰丽的景观风貌。而紧靠着这条轴线,又很巧妙地布置着什刹海、北海、中南海以及社稷坛、天坛、地坛等园林绿地,使城市性格在严整中透出几分自然。这一布局特色在世界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曾赞叹道:北京,古老中国的都市,可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的先例,比它更庄严、更辉煌么?整个北京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人文明的顶峰。

    华盛顿是专门作为首都而建的城市,1790年美国国会授权华盛顿总统在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之间的波托马克河畔兴建新首都。在军队服务的法国工程师朗方受命规划建设。朗方的规划理念是新城要体现美国式的民主,即三权分立。他将立法机关国会大厦布置在城市最高处,即琴舍斯山高地,这里是全城的核心,可俯视全城。从国会大厦开始,一条林荫道向西伸展,直抵波托马克河河滨的华盛顿纪念堂,堂往北可通白宫,往南是最高法院,城市主轴线呈三角形放射布局。整个规划气势宏伟,立意明确,主要的纪念建筑四周均有大面积的绿带、花园,创造了自然美丽的城市环境。以后虽然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但均遵循了最初规划制定的原则,使它在世界各国首都中保持了鲜明的布局特色。

    上海的布局特色当然比不上北京和华盛顿,但它也保留不少闪光的亮点。而且,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城区在布局上形成较大的反差。例如,上海城隍庙周边的老城厢,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保留有不少国宝级的古建筑和园林。城北的外滩和西边一大片租界老区,为典型的网络式商业办公区,是引进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念的产物。再加上90年代以后规划建设起来的浦东新区和其他城区,在城市布局上对比强烈,很有个性,千万不能为了发展而将它们的棱角都磨掉。豫园商业区拆掉许多旧街道而造了几幢体量较大的仿古商业楼,对于弘扬城市景观特色,并不是很有利。另外,为了使整个上海的城市布局更合理,也为了减少中心城区人口过于集中的压力,当前在上海的郊区正在建设八、九个新的城镇。它们的规划布局主要模仿欧洲各国小城镇的风格,有英国式、德国式、瑞典式、西班牙式和意大利式等等。这些散发着异国情调的城镇风貌,强化了当地的城市特色,也成了郊区颇受人欢迎的旅游景

观。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上海景观,它们与中心城区的布局如何协调,如何来烘托整个城市的布局特色,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三、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美国哲学家、散文家和诗人爱默生有一句名言;“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所有城市,不管历史悠久还是较短,都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片片记忆,如果有一天,这些记忆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消失了,那么城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北京如果没有紫金城、天坛、颐和园、长城、胡同和四合院,就不能称为北京。上海如果没有豫园和老城隍庙,没有外滩和万国建筑群,没有十里繁华的南京路,也就不成其为上海。从这一角度看,城市是一部三维的巨大的史书,它真实记录了人类文化历史演变的轨迹。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城市所拥有的能承载记忆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以及能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其它景观。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均可以在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中找到答案。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

有影响的著名城市都在为保护和展示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而艰苦努力。

    永恒之城——罗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这座名城的最大特色是较好地保留了古罗马历史文化的城市和建筑遗址。在台伯河东岸城市中心的帝国大道两侧。保护了一大片古罗马神庙及公共建筑的断往残壁,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古代城市空间,如古罗马斗兽场、农神殿大圆柱、蒂托凯旋门、塞维罗凯旋门、元老院议事厅等。在这片遗址的西北和西南,还有保存完好的万神殿和维斯塔神庙。其它如米兰、都灵、威尼斯、佛罗伦萨、比萨、那不勒斯等,都以古迹文化为特色,城市形象极具感召力。

    其实,在整个欧洲,无论是大城市或小城镇,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很是强烈。尽管保护古城的费用很昂贵,但政府和民间都愿意承担。因为人们懂得,只有尊重历史,城市才有个性,只有过去与现在和谐的交融,城市才能建设自己美好的未来。所以,去欧洲考察过的人都会说:“那里到处都是博物馆,到处都是花园”。相比之下,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修志、修史等文字记载上。对一座城市,一座古建筑,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它的建造年代,它的历史。所以一座膝王阁历史上屡建屡毁达28次之多,但人们还是乐于登临品赏。梁思成先生早就指出中国古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如重建之盛。”这样,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尽管很长,其文物价值就有限了。这种重记载轻实物的历史时间观念,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古老城市的历史文物特色。

    作者冯骥才曾著文详述过洛阳、郑州、开封三座古城历史文化的缺失:“如今面对我们这座中原名城那里还能感受到什么‘九朝古都’、‘中州商城’、‘大宋汴京’的气象?这分明是在内地常见的新兴城市。连老房子也多半是本世纪建造和失修的旧屋,郑州那条土夯的商代城墙,被挤在城市中间好似一条废弃的河堤,落寞又尴尬。从历史文化的眼光看,白马寺差不多象个空庙,开封那条花花绿绿的仿古街道呢?一条如同影城中常见的仿古街道,唤起我们的是自豪感还是自卑感?真实的历史给我们充填精神和力量,仿造的历史只为了向游客伸手讨钱。”必须明白,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的灵魂会随着古老建筑的拆毁而消失,造假是不能使之复甦的。

    上海文化的悠久尽管比不上苏州和杭州,但却是近代中西方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交融的大本营,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应该加大保护力度,让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形象上表现得更加充分。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上海的城市景观是由历史和时间塑造的。在空间上,上海又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处于我国海岸线南北向的中点和长江的入海口,只要以上海为基点,就很容易扩散到全国各地。因此,近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侵,均以上海为基地。这一地域特性,使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内地的各种带有地域特征的亚文化在上海得以并存、变异、移植和同化,这在城市文化上也表现得较为充分。“万国建筑博览会”就是这一特点的最好注释。据粗略统计,上海市域内的国家级、市级、以及区级的保护建筑、保护街区以及有保护价值的近代建筑已超过1000多处。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上海城市景观历史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一定要保护好。

    “保护和发展”是全世界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永恒的话题。在过去的15年,摧枯拉朽、气势蓬勃的城市发展和改造中,上海对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大体上做得还不错,保护手段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从原先单纯、消极的保护到置换和调整优秀建筑的使用功能,将保护和再利用结合起来;将单幢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保护,继而扩大到整个街区保护结合起来。上海已经划定了近代优秀建筑比较集中的恒山路、新华路、山阴路等十数条特色街区,成为市民和外国友人乐意往游的历史文化街。另外,利用历史建筑兴办创业园区也是上海老城市保护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上海已建成36个利用旧建筑的创意园区,将保护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然而,由于发展太快,规划控制不当而造成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被拆除的情况也有发生,不少优秀建筑虽然被保护了,但周围又建造了大量新建筑。如徐家汇天主教堂,尽管在其面临漕溪路的正面辟建了草地,但周边大量的新建筑,似乎将它压得喘不过气来,视觉环境较差。另外,有些建筑师没有很好领悟建筑的历史时间性,认为只要模仿优秀历史建筑和某些语言,就是保护建筑的历史文化环境。实际上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如南京路国际饭店旁新建的永新广场,外形与国际饭店有些类似,但体量则要大不少,在视觉上使在近代建筑史上颇有地位的国际饭店受到压制。再如,陕西南路上的马勒公寓,造型夸张别致,知名度很高,后来在它后面新建的4栋高层建筑的顶上,建筑师模仿了马勒公寓的尖顶造型,看上去不伦不类。所有这些,均是对城市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尊重和亵读。

                    四、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景观特色

    标志性建筑是指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在公众心日中能作城市形象代表的建筑物。标志性景观是指除了建筑之外的大型雕塑和其它人工构筑物。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一般均具有独特的造型、高大的体量、奇妙的色彩、特殊的位置以及所蕴含的动人的故事。他们以自身有形的实体承载了城市形象中的精神和审美内容,是创造城市特色十分关键的因素,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城市,都很注重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景观形象中的作用。当人们闲谈起旅游经历时,每每将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和某些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及景观联系在一起:如一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天安门或者长城,一提起西安会想到大雁塔或钟楼,一提到武汉会想到长江大桥和黄鹤楼,一提到上海会想到外滩万国建筑群和南京路的繁华。国外也一样,一提到巴黎,人们每每会说起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一提到伦敦,人们会说到大本钟和白金汉宫,提起莫斯科,就会想到红场和克里姆林宫……。这说明在多数人的脑子里,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常常被浓缩为一座著名的标志性建筑。这里,这些建筑的意义已超出了其自身长宽高所限定的物质实体,而成为展现城市历史、城市风采,以及阐述故事的文化意义上的景观形象。

    真正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公众的认同,因此,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古典建筑精品比较容易成为城市的标志特色,如上面提及的北京故宫,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伦敦的西敏寺教堂和大本钟等。而一些新建筑在成为景观标志前往往会受到舆论的反对和公众的疑惑,如建于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展现了当时最新结构和最新技术,当它以321的高度耸立在塞纳河畔后,曾受到保守的学院派艺术家以及许多公众的反对,认为它破坏了巴黎和谐的建筑轮廓线和城市的古典美。然而没过多久,浪漫、追求新奇的巴黎人不但接受了这座不被专家承认的建筑,而且还成了城市第一景观标志和城市的骄傲。城市的最高建筑常常成为这一城市的标志。特别是当代摩天大楼越造越高,它直冲蓝天的独特造型往往是城市自豪的重要标志。如 1931年建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120381的高度成为世界第一高楼,直到上世纪70年代,纪录才被打破,至今仍是纽约的重要标志。再如,马来西亚

吉隆坡的双子星塔楼,加拿大多伦多的电视塔,也均因为其惊人的高度而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标志。上海也同样,陆家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贸大厦,早已成为浦东新建筑的标志。城市著名的建筑标志意义并不是恒定的,它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而变化。如上海的国际饭店在1934年建成后,它层高84——上海第一高楼的记录保持了整整半个世纪。这座大楼不仅造型新颖、挺拔,具有某种震撼力,而且房屋的结构、设备都代表了当时远东地区的最高水平,理所当然地成了上海的建筑标志。然而在90年代初开始的上海大发展中,它的第一高度一下子被打破了,目前上海超过它的高楼已不下千幢,大楼的标志意义己渐渐退去,而作为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文化价值将永远留在繁华的南京路上。

    雕塑作为城市标志由来已久,欧洲中世纪城市大都有自己的徽记和保护神,这就使城市标志和许多带有寓意的雕塑联系在一起。如罗马城是母狼哺育小孩的雕塑,威尼斯是一头长翅膀的飞狮抱着一本《马可福音》,哥本哈根城徽是著名的美人鱼,布鲁塞尔街头立着的撒尿拯救城市的小于连等……。世界城市中最雄伟、最有政治意义的标志性雕塑是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当年坐船从欧洲横渡大西洋来美国的移民,一进纽约港,首先映人眼帘的是这尊名叫“自由女神”的巨型铜像,它耸立在哈德逊河口外的贝德罗爱岛。女神头戴额箍,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象征独立宣言的书卷,具有古希腊雕塑典雅、美丽的造型。

    城市特色景观标志的确立常常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相关联,对于远方来的旅客,一座城市有没有神形兼备的特色标志物,每每是他们获得圆满旅游审美享受的关键。例如我国澳门的大三巴,是每个旅游者必定要去的景点,长长的台阶引导着人们爬上一个小山冈,上面耸立着的状如牌楼的建筑。其实它是原先大三巴天主教堂的一面山墙。在历史变迁中,建筑毁坏了,唯有一片带有各种宗教意味装饰的山墙留下了。由于它奇特的经历和别致的造型,成为澳门最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知名度越来越高,最后成了城市形象的标志。新加坡国土平坦,缺乏有特色的旅游景观 。为了发展旅游,增加就业机会,独立不久的政府首先开发可以吸引旅客的景观项目。第一项便是在新加坡河口建造狮身鱼尾像,狮身鱼尾兽是传说中的新加坡保护神,但一直没有明确的造型。后来,为了开发旅游而设计的狮身鱼尾像,成了新加坡的景观标志,并进行了独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影响遍及全世界。在塑造上海新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时,新加坡的这一经验,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上海的白玉兰市花、古老的沙船,这些形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似乎不够深厚,所以无法象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小于连撒尿这些形象深人人心。当前全市人民均全力为2010年世博会做准备,希望能结合这次机遇难得的盛会,创造出为世界接受并喜爱的上海新标志。

                        五、城市轮廓线与街景特色

    城市轮廓线也称城市天际线,指由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以及自然地理景观组成的城市景观形象与天空相交的外轮廓线。尽管它是城市形象的最外层,但却能表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市的文化特质。西方学者一贯很重视城市轮廓线的作用,认为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同时也是潜在的艺术形象。街景指城市主要街道,特别是商业步行街和特定历史街区的景观,它和城市轮廓线有时是不可分的,只不过审美欣赏视点的高度不同。城市轮廓线和街景的个性特征,常常是城市形象中的亮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筑的高度对城市轮廓线的起伏和韵律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古代城市的教堂尖顶、钟楼,中国城市的宝塔、钟鼓楼丰富了传统城市天际轮廓线。而现代摩天大楼出现后,城市轮廓线的美更富有诗意了。正如人们所感叹的“在喧嚣和拥挤的城市中巍然升起,或是在蓝天背景前亭亭玉立,高层建筑——特别是摩天大厦,紧紧地吸引了公众的视线和注意力,唤起了人们的想像……。”全球最负盛名的城市轮廓线是纽约的曼哈顿。纽约都市形象体现的完全是人工环境中的商业文化,其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曼哈顿。“在所有的光怪陆离和不可思议中曼哈顿的天际轮廓线,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着这个国际大都市特有的强盛、疯狂的虚弱、粗野的蛮力和丰富的想像。”美国建筑师这一评说点出了全球高层建筑最集中的天际轮廓线所蕴含的文化特征。

    高层建筑的出现会吃掉一块天空,因此对观赏者的视觉冲击力很大,如果考虑不周,会产生“犬牙相错”的感觉。街道天际轮廓线是否动人,不仅仅是静止孤立的看,更要动态连续的看。要让观赏者动静有序地感到开合得当、虚实相间、多样而又和谐的天际轮廓线,需要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精心的推敲和研究。上海外滩的建筑轮廓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雅和谐,那条微微弯曲的滨江步道使外滩建筑群的各个立面都能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离开一段距离,从黄浦江上动态的观赏,它的韵律和变化显现得更加完美。

    城市街景特色与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的布置、尺度的宜人,以及人们购物、交流的方便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将城市分割成一块一块。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城市传统的商业街区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重新发挥城市老街特色,不少城市规划师、设计师重又回过头来向“尺度合宜、空间紧凑、界面清晰”的中世纪老城学习,力图找回街区设计的灵感。巴塞罗那是西班牙地中海沿岸的一座名城,也是街景特色极为浓郁的城市。在现代的发展中,他们十分注意保护街道原有的规模、原有的温馨方便的气氛。许多商业大街,建筑风格一致,浓密的行道树分割了车流,每过一段距离,便有朴素的小广场,方便市民活动。广场附近,常常会有造型别致的小教堂掠人眼帘。他们美化城市、美化街道,不靠高楼大厦,不靠宽广的广场、草地,而是改

造一些旧工厂,制造一些普通的铁制雕塑艺术品,或是将米罗的抽象画改成地砖铺设的图案,这样街道不仅美丽起来,还有很高的品位。巴塞罗那在城市改造和城市美化方面的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国际上不少原先颁发给杰出设计师个人的大奖(如英国的RIBA奖等),无先例地给了这座城市,他们赞扬巴塞罗那:谨慎而又积极的发展,注重新建筑和旧建筑的协调,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用艺术美化了城市。使这座城市中的人生活更舒适更方便,为其它城市的发展作出了榜样。

    上海关于城市轮廓线和街景特色的保护,我以为做得还不够。不少很有个性的街景在高速的发展中已面目全非。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就提出上海南京路街景与外滩建筑一样,是上海的招牌,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应该全面保护。对此,教授还在市政协会议上据理力争。可能是限于许多条件,南京路的风貌保护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三、四十年代全盛时期的街景已基本无迹可寻,还建起了像新世界、海伦宾馆这些大体量、与原来街景很不协调的建筑,人们若要体验当年南京路的情调,只好跑到郊区松江的车墩影视基地假古董之中去徘徊。现在,南京路的价值似乎重又被肯定,著名的永安公司大楼也已按原样修复。其实,只要眼光远些、慎重些.这条体现上海商业、建筑文化街道的精髓是完全有可能保护得更好。

    上世纪末,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在国际上颇为盛行。面对不断向四周拓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各种城市病,许多建筑师、规划师进行了反思。他们向往中世纪欧洲城巾的宜人和温馨,认为在城市设计中,现代科学技术应当受到控制并导向为人的生活服务。而不是无止境的扩张,使我们的生活受到严密的组织和抑制,从而使人性在城市中不能得到完美的尊重。不少西方城市学者也对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生活质量大加赞许,如刘易斯·芒福得在《城市发展史》中对北宋都城汽梁十分欣赏,在他著作的最后引用了我国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图片,认为图中所描绘的城市“所显示的那种质量: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人物的特有属性—一所有这些能组成的无穷组合、排列变化,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机的城市。”人性化的街景设计,必须考虑人的活动空间,人是街道的主人,而不是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附庸。中国古代城市的市街,既是来往的通道,又是买卖的场所,并且作为沿街房屋有机的室外延伸部分,街道还是市民交往、纳凉、闲聊等生活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古建筑所采用的木结构框架系统解脱了墙的承重作用,建筑的沿街一面,可以全部敞开,室内外互相流动,西方学者称之为“线性开放式”的多功能城市街道景观。目前流行的城中步行购物街的构想多少来源于这一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智慧。

                      六、城市园林绿化及生态特色

    绿色和生态关涉到城市能否健康生存,能否持续发展。因此是城市景观特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城市的生态绿地不仅是市民户外活动、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需要,又是城市的绿肺,担负着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的重任,更是城市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形象动人的保证。有些城市学家将城市的绿色和生态特色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生存直接联系了起来。如刘易斯芒福得在系统研究城市发展史后指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极其重要,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消退,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从这意义上说,城市形象中的自然和生态,是城市的命根子,必须竭力维护和营造。全球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号称“绿色奥斯卡”的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对人居环境和绿色生态进行综合评判,足见人们对绿化及生态园林特色的重视。城市的生态特色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一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构建生态城市的五个原则,即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和自然融入城市。显然,这将自然生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居民生活等统一起来考虑,旨在营建一个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品位高雅的人类聚居地。

    国外有些著名的城市,在营建城市的园林绿化及生态特色方面,有较为成功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俄罗斯森林 丰富,拥有许多花园城市,首都莫斯科是欧洲著名大都市,除了古老的历史文化景观外,绿色与生态特色也十分显著。1962年建成的环城高速公路内的中心城区布置有84座大型公园,数百个街心花园,主要干道两侧林荫浓密……,城市公共环境自然优美,特别沿环城公路外侧,设立了10公里宽的绿化林带,其中有许多段落是保护了原有的森林 ,如北方的保护林一直伸展到亚齐马水库,纵深达20余公里。总绿化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40%,因此尽管全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均绿地面积仍达到445平方米,在全球特大城市中排名首位。滨临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圣彼得堡仅有300年的历史,是当年彼得大帝筹划建设的一座面向欧洲的海港新城,他幸运地选中了涅瓦河口的这片土地。

为了能与巴黎等欧洲名城相媲美,建城之初就十分注意城市园林环境的保护,位于河口分叉处和河心小岛上的政府核心建筑群面对辽阔的水面,其它建筑如居住区等则穿插在水面和林带之间。有些大城市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外围的绿地林带楔入到中心城区来,而圣彼得堡则使整座城市掩映在葱绿和碧波之间,到达了花园城市的境界,也为城市赢得了声誉。

    再如德国波恩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她不但拥有贝多芬出生地、波恩大学许多著名历史文化景观,而且是全球绿化生态保持最好的城市之一,是全欧洲公认的最绿和最具大自然特色的花园城市。波恩位于莱茵河一处风景如画的弯曲地带,一侧是塞伯矾山脉,高低起伏的山风,山上布满了浓密的森林,整座城市占地141平方公里,是沿着河道,绕着山冈,树枝状地发展起来。而不像其它城市从中心区一层一层往外摊开。由于顺应地形和规划得当,波恩的原西德的政府行政区建筑群,在城市边缘与森林相接的地区,景色自然恬静,别有风趣。再如城市南部山上的维纳斯堡组团,四周被森林包围,主要布置了高档住宅和文化研究机构,人们走下台阶步行数十米,即可到达野兽出没的浓密林区,景色十分自然和野趣。市内共有1200多个大小公园,占地490公顷,草坪花圃随处可见,较著名的如莱茵河公园,就修建在河流的弯曲地带,占地达160公顷,是城市中开阔的绿化空间,自然风光极美。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然幽雅的环境,同时还设置了水上、陆上多种运动设施,是市民接近自然、轻松愉快的休闲娱乐空间。加上伸入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的森林面积4000多公顷,生态绿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波恩城市形象中最具魅力的特色。

    上海为了构建生态城市,彰显园林绿化特色,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不懈努力,使城市的绿化不断扩大,生态质量大幅提高。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均绿化面积。上世纪70年代,由于见缝插针盖房子,使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只有0.3平方米。后来逐年增加,直到2004年达到10平方米,并于2004年初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就有学者提出“绿文化”的概念,认为绿化并非仅仅种几棵树,铺一点草坪,而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行为,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这就大大加强城市决策层面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对城市中自然和绿色的重视。到2005年底,上海全市的绿化覆盖率已达36%,市中心城区绿地分布均匀。市民走出家门,基本上500之内就有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绿地。园内景观布置和植物种植质量较高,

兼顾到游赏和生态的需要。黄浦江、苏州河和延安路三条景观生态走廊也已基本建成,浦东三叉港森林公园和松江辰山植物园也均建成,这些均为上海城市景观的生态特色添上亮丽的一笔。

    上述六个方面的阐述,基本涵盖了景观形象特色的主要构成要素,一座城市是否吸引人,是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不一定要具备全部要素,但是景观有特色的城市至少必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瑞士首都伯尔尼,是一座欧洲中世纪的古城市,建在一边靠山一边靠河的地方,建筑风格、街道情调都保护得很好,很有特色,但同时又是林木葱翠,生态环境质量很高的城市。沿阿勒河有很美的陡坡,成片的森林簇拥着建筑。使人感到,不是树木在点缀住宅,倒是住宅被镶嵌在自然的林子中。城市中建筑之间的空间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正是这一大片的绿,才是伯尔尼富有表情的魅力所在,充满历史文化、宜人舒适的街景和自然美丽的园林铸成了伯尔尼城市形象的个性。在构建国际著名大都市的进程中,上海也很重视塑造城市的景观特色。但限于条件,有的做得较好,有的做得还不够。从城市审美角度来看,一座城市的可读性强不强,给人们的印象深不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有个性生动能予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景观和标志;二是要有一个和谐宜人的总体背景。这两者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但最后必定是统一起来的。为了弘扬和塑造上海城市形象特色、协调好这六方面的景观要素,使之呈现较明晰合理的结构和层次,城市管理机构应该做更多更深更细的工作。例如,目前上海的街景和城市轮廓局部表现较乱,新建筑各自为政,互不相让。规划管理部门似乎要加强对建筑总体形象的监管。现在,对于报批建筑的造型、立面,以及对街景的影响等规划部门的管理并不到位,在他们下发的审批意见中,强调的是诸如容积率、绿地率、控高、退界等硬性指标,而对建筑的文化内涵、立面形象等与城市风貌密切相关的“审美指标”,似乎发言权很小。大都是由着发展商自己的喜好来定,加上设计师的媚俗和听话,使得上海许多新建筑新楼盘像服装时尚一样,有一阵一阵的流行,譬如什么古典式、欧陆风情、地中海情怀、现代高科技派等,上海传统的建筑文脉,上海城市特色的传承等就被搁到一边去了。监管不严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乱”,就拿上海目前四处林立众多高层建筑的屋顶来说,可谓是花样百出,标新立异,有方的、有尖的、有圆的、有花篮式的、有莲座式的,几乎没有两幢是一样的,要是单独看,似乎很有特点,但放在一起就很杂乱,没有一点韵律感,形成不了和谐的、有特色的城市轮廓线和宜人的总体背景。其实,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形成,必须是以“和”与“同”为基础的。国外曾有人研究过,建筑风格与城市特色之间是呈反比关系的。单幢建筑的样式越多,其总体特色必然较少。“和”是“和谐”、“协调”,一座城市如果能有比较协调、风格相近的建筑物组成,包括形式、材料、色彩、层数、体量等,那么它就能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城市风貌特征也就容易建立。例如我们引以为荣的外滩万国建筑一条街,它决不是各行其是张扬怪异的建筑堆砌。从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的多幢建筑,高矮相差不大,其体量也没有很强烈的对比,虽然细部处理多样精致,但总体的色调,材料的使用,图案的设计等总呈现出一种有差别的“和”与“同”,唯其如此,才能创造出一条略带弧线、高雅有庄重的外滩风景线。

    当然,城市是生长的,人们不可能拘泥于前人创造的某一种很有名气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但是已经形成的风貌特色不能轻易地丢弃。西方城市学家认为,拥有朴素的、清晰的、能代表某种特色的“城市构成原型”,一般要占到城市建筑的六成以上,城市风貌特色就容易形成。有了这个基础,新的建筑形式就会从容地等待着人们去接受它。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等著名城市,都能很好保护它们有特色的构成原型,并在此基础上有刻意创新,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神圣大教堂等,使城市特色鲜明而又生机勃勃。这些,难道不正是我们上海所要借鉴的吗?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是城市整体形象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大城市感召力或吸引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城市形象特色的竞争。因此,在积极准备世博会,塑造新的城市形象的工作中,上海要综合审视城市的自然环境、规划理念、历史文化、景观标志、绿色与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努力去营造有个性、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城市景观特色。

(原载《同济大学学报》 20074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