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金: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发布时间:2008-04-22浏览次数:441

  在现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纳入现代世界文明的氛围,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而在改革开放中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时代课题。

 

  改革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机遇、新目标、新动力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改革开放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章中就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同志当时所描绘的那样的政治局面,实际上是一种和谐社会政治生活的氛围。当然,毛泽东同志当时主要还是从国内的情况出发,就国内的政治秩序而言的。可以说这是处在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中国,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革和开放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和谐理念。经过二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国际背景;面对的是需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内现实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从国际国内的现实出发,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大思路。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而且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仅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尤其是要向美国开放。这样的开放,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照系。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在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富强、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坚持改革开放,这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创造了从未有过的条件,也提供了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难得的机遇。

 

  改革开放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与现代世界文明相协调的奋斗目标。在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交流的全球化,这对我国原来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科技文化也不是很发展的国家,要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进入构建全球化态势的和谐世界中,必须是面向世界与时俱进,着力于构建一个具有世界水平、与现代社会文明同步前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就是构建一个反映全球化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以现代先进生产力、先进管理制度、先进科技和先进文化为基本内涵,以及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和幸福为重要标志的和谐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是我们发奋努力要付诸实现的目标。只有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才能适应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站在世界现代文明的前列。这样的和谐社会,也只有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才能建成。

 

  改革开放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过去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时的社会经济运行,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未曾有过的问题和矛盾。其实,讲“和谐”并不是排除矛盾,和谐社会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没有矛盾和问题的社会。我们应该理性和辩证地对待问题和矛盾。社会发展和前进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并不是坏事,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也是一件好事。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如能正确对待,就是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和存在,会激发起我们的思考力、创造力,促进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一个阶段产生的问题和矛盾通过努力得到解决,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就前进了一大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矛盾中持续向前发展的。

 

  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关键性环节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在坚持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也积累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经验。综合来说,以下三个关键性环节,应当予以高度关注。

 

  (一)牢记改革开放的宗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它领域的改革。”这段论述,明确和概括地指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与此相关的是要促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相适应。就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相互和谐的制度系统,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和谐地持续向前发展。这是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在改革开放中如果忘记和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相适应、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那么,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全面建设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和谐社会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就是告诉我们,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也深化了我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条件、精神支撑。坚持改革开放,决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开放而开放,而是要落实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目标上。

 

  (二)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协调性、渐进性、自主性。坚持改革开放,要在实践中注重协调和统筹。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开放条件下的产物,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特别要重视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协调”理念,必须注重“统筹”的方法论。和谐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通过全面协调和统筹来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通过协调和统筹,促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适应、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在坚持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必须从大局或全局出发,精心规划、认真协调、积极统筹,努力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的渐进性。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开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有机地结合好、协调好、统筹好。要从现实的条件出发,既坚持改革开放,又有利于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能单纯追求速度、不能只凭一时的激情、更不能追求所谓的政绩去搞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渐进性,还需要把长远的目标和现实可能的条件结合起来,要把坚持改革开放的胆略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改革开放的自主性,就是坚持以我为主,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外国的那一套。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坚持改革开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实现这种有机联系的统一性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

 

  (三)高度重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引导和文化支撑力。文化的功能是“化”人,是促进人的能力素质、精神素质的提高。文化“化”人,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改革开放其实是一种文化品位,也是一种文化风格。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很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饿肚子时只有一个烦恼,一旦吃饱饭后,就会产生无数的烦恼。一个烦恼是生存的烦恼,无数的烦恼则是发展中的烦恼。解决生存的烦恼主要靠物质,解决无数个烦恼,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文化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解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发生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最突出、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有成效的是先进文化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撑。文化需要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也是一个真正的强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所在。文化自觉就是对一种信念、一个目标的坚定性、敏锐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创造性。这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反思所获得的一种心理积淀、精神升华。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需要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强调解放思想。在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了改革开放的力度。思想解放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洞察社会发展趋势、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智慧和眼光。这种智慧和眼光,就是需要有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

 

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制定一整套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作为强有力的规范和保证。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制度是人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的,也可以说是人“化”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干部的素质(包括思想觉悟、战略眼光、目标追求、实践能力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干部素质的高低,也是与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分不开的。任何好的规章制度,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没有先进文化引领和支撑的人,也不会自觉地去遵守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0804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