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党委宣传部与新闻所联合举办沙龙讲座

发布者:新闻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6-29浏览次数:55


2021年6月25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学术主编沙龙暨闻天大讲堂,在上海社科院分部五楼第四会议室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博导、《现代传播》副主编张国涛老师,讲座主题为“信息传播新时代与新闻传播的知识生产”。讲座由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戴丽娜副研究员、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健研究员共同主持。

戴丽娜副所长首先介绍了新闻研究所的 和此次讲座的举办背景。王健副部长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主编沙龙”的情况,以及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打造的“院重大成果发布”、“尚社新声”、“中外媒体沙龙”等系列学术品牌。

张国涛研究员在讲座中指出,只有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主导性作用的技术和要素才能定义时代,人类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传播新时代。他首先对大众传播媒介时代的信息传播历程进行回顾,认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其实是面向大众的传播,而非大众为主体的传播,缺乏互动性。通过比较,张老师提出了信息传播新时代的几个鲜明特点:群体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化(传受关系的互动化)、视频化(传播形态的视频化)、移动化(接收终端的移动化)、智能化(传播技术的智能化),然后结合微信群、抖音短视频等大量生动的案例,分别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传播、互动传播、视频传播、移动传播、智能传播特点和知识生产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张国涛老师说,信息传播新时代是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富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在传播新时代是否仍然适用、是否有效,需要重新验证。新的传播形态肯定会带来新的思考,新的传播理论、传播模式是否需要全新创建,如何进行其体系性建构值得深入探讨。信息传播新时代为中国传播学者构建中国特色新闻的传播理论体系,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张老师鼓励青年学者抓住时代机遇,努力钻研学术,为新闻传播理论发展和实践研究贡献力量。

张国涛老师在回应现场青年科研人员关于受众研究的问题时指出,受众或用户研究必须基于一定规模的调研,样本量要足够大、问卷分发要足够科学。如果样本量太小,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存在偏差。首先要保证前期的数据,从而得到真实的结论,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和策略。最后,张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现代传播》的时代性、创新性、学术性等选稿标准,以及审稿流程等情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