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戴丽娜副研究员参加了12月4-6在苏州召开的“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和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主办,《现代传播》杂志、《全球传媒学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报》和苏州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协办。
研讨会共吸引了1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旨在促进学界同仁共同探讨新媒体如何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如何协调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在互联网+时代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理性、优质的信息传播环境。
来自清华大学的彭兰教授、丹麦的彼得教授(Peter Olaf Looms)、台湾世新大学的翁秀琪教授和复旦大学廖圣清教授主题发言依次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新媒体:更主动还是更被动?》、《从大众媒介到新媒体――演进还是革新?》(From Mass Media to New Media--Evolution or Revolution)、《新媒体与新素养在传播教育上的实践》和《计算机传播学:大数据时代传播学的新方向》。
在舆情生态方面,她认为,变化首先表现为舆情信息总量上的激增,与传统媒体时代有质的差异。其次,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使得舆情生成主体呈海量化发展态势。第三,舆情呈现形态多样化,除传统媒体时代的内容文本外,又新增了行为、位置和关系等反应舆情的非传统指标。
在舆情监测和预警方面,舆情呈现形态的变化首先导致舆情监测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大数据时代,舆情采集从以“内容”为主的单维视角转向了包括“内容”、“行为”、“位置”和“关系”等数据的多维视域。其次,大数据对传统的舆情监测技术体系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舆情监测所处理的数据集通常是单一的、结构化的、小规模数据。大数据环境下的舆情数据集是非结构化的、多源异构的大数据集,二者存在云泥之别。第三,大数据技术赋予了人类从跨域关联、多源异构的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和洞见的全新能力,从而使网络舆情管理由“监测+预警”转向“预测+防范”模式。
在舆论引导方面,大数据时代舆论引导工作变得更加纷繁复杂。首先,舆论场域融合与分化并存。融合表现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场域融合、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场域的融合、主流话语与草根话语场域融合;分化则分别表现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化,官方媒体与市场化媒体的分化,专业新闻生产者与自媒体生产者的分化等等。其次,舆论主体构成多元化,且数量庞大,使得传统媒体时代,几家媒体轻易主导舆论的情形已经风光不再。第三,多样化成为当代舆论显著特征。多个舆论场域、不同主体的话语交锋、对抗、融合成为常态。最后,舆论的呈现方式更为丰富。文字、图片、音像、数据等元素使意见的表达更便捷、生动、精准。作为大数据时代方兴未艾的话语构建元素,数据具有其他元素无可比拟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因而,掌握数据的编辑、收集和分析等能力,已成为大数据时代引导舆论的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