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胡雯:打通颠覆性技术创新堵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4-12浏览次数:10

颠覆性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质量和增量的战略支撑作用仍未充分发挥,赋能通路尚存堵点亟待疏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要件,能够通过技术变革性突破加速新兴产业涌现,通过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绿色化数字化双重转型,通过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旧产业深度融合。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本轮颠覆性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由研发阶段向应用阶段演进,表现出远甚于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步伐和规模,同时展现出区别于以往的新特点,即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更大范围的颠覆性、更不均衡的赋权特征。

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的关键堵点

当前,颠覆性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质量和增量的战略支撑作用仍未充分发挥,赋能通路尚存堵点亟待疏通。

一、制度供给时机与颠覆性技术发展节点之间未能有效匹配,造成政策效率损失。

在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的过程中,对制度供给的变化高度敏感。政府在应对情况变化时的适应能力不强,政策响应存在问题,导致制度供给和创新需求在时间维度上无法有效匹配,难以为原始创新策源和技术变革性突破提供加速度。一方面,产业规划响应若明显超前于新兴概念验证和主导设计发展,容易造成一拥而上、概念炒作、新瓶旧酒等乱象;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响应若明显滞后于新兴技术发展,规范和标准缺失,可能导致新业态忽视安全野蛮生长,技术负向外部性造成的社会损失难以弥补,进而阻碍新技术市场化发展。因此,政策干预时机的识别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既不能“拔苗助长”放大挤出效应,也不能“无为而治”错失先发优势;既不能“一禁了之”盲目限制发展,也不能“一放了之”无视潜在风险。

二、产业生态圈内生动力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没有充分衔接,造成转型动能缺失。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发挥生态主导型企业在颠覆性技术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是推动更高水平生产力要素协同的重要途径。当前,部分领域尚缺乏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产业链控制力好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导致市场主体缺乏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产业链龙头企业受组织惯性和配置结构影响,往往囿于既有生产要素组合效率,导致产业生态圈缺乏深度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三、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竞合矛盾,造成增量效应难以显现。

本轮颠覆性技术的系统性影响正在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加速渗透,尤其是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普遍具有“归零效应”,对传统产业形成了一定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碳基路径依赖锁定机制和价值链底部增长锁定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与传统产业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往往远超互补效应,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对抗性高于融合性,致使绿色化数字化双重转型的经济增量效应难以有效显现。

颠覆性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加速路径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颠覆性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机节点匹配问题、能力动力衔接问题、新旧产业竞合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研判颠覆性技术发展阶段,精准把握政策干预时机,为加快技术变革性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在颠覆性技术萌芽阶段,着重构建防御机制,以原创性基础研究为抓手,鼓励自由探索,强调自主可控,降低竞争性资助比例,延长稳定资助周期,减少行政干预和考核频率,优化分类评价机制。

在颠覆性技术成长阶段,重点发挥培育功能,以建立稳定预期、释放积极信号为基础,着力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试点试验机会,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网络构建,进一步加快颠覆性技术迭代。

在颠覆性技术成熟阶段,适时激励、加速赋能,一手抓游戏规则更新,使稀缺制度 向颠覆性技术倾斜,倒逼传统技术主动换道升级;一手抓新兴优势培育,适量使用补贴工具降低用户转换成本,帮助颠覆性技术赢得市场发展机会和相对竞争优势。

二、发挥龙头企业主导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产业链中的融通带动作用,为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稳健动能。

一是要加快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关键 整合、产业生态建构,积累底层技术突破能力和 整合动态能力。

二是激励龙头企业主动介入颠覆性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利用好资金和制度优势,突破自身知识网络惯性,探索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和应用。

三是优化产业链面向颠覆性技术发展和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协作机制,促进区域和产业叠加,通过区域集聚构建联系紧密的现代企业群落,通过产业互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围绕数据要素发展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旧产业融合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方面,从新兴要素供给着手,打通数据要素的 化、资产化、资本化路径,完善数据 体系,建设行业共性数据 库,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大力提升公共数据 供给水平,为颠覆性技术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提供抓手。

另一方面,从新兴要素市场建设着手,发挥好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指引,尽快破解数据要素高效化市场配置和流通交易的瓶颈问题,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好基础,释放新兴要素对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

(作者:胡雯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