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所举办“可持续智慧城市论坛”

发布者:赵付春供稿发布时间:2020-10-19浏览次数:260

1014日,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支持的“可持续智慧城市论坛”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召开。论坛发布了《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0》和《世界公共部门报告(2019)》中文版。来自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赛迪智库、腾讯研究院、《电子政务》期刊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集中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当前疫情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智慧城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大城市应做到以人为本,围绕广大市民的需要,鼓励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数字创新,完善数据治理,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论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明致欢迎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公共机构与数字政府司朱巨望司长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振副院长分别致辞。

朱巨望司长在致辞中提到,此次论坛所提出的建设“可持续的智慧城市:科技与公共部门的作用”的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精神内在相符,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之中,未来发展的成就取决于城市公共机构在利用数字科技实现可持续的能力方面。朱司长特别提到,这次论坛推出的全球智慧之都排名较好体现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通过“5+1”模型,从基础设施、民生、经济、服务、治理和声誉等六个方面对全球20个智慧城市进行的排名,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较强的科学性。报告提供了多个富有特色智慧城市建设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值得世界各国城市学习和借鉴。最后,他表示未来愿意与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就智慧城市和公共行政机构的决策开展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建设。

王振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到,智慧城市的智慧首先必须体现在它以人为本,对市民的各项优质服务上。当前在全国各地,包括上海、北京一些大城市,最近围绕着一网通办,接下来是一网统管,力度很大,不仅对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城市智慧水平有大的推进支撑,同时引领了我们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今年“线上新经济”很热门,各个地方都把“新基建”、“线上新经济”作为很重要的抓手。它确实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上海社科院目前正在建设数据中心,现在已经有五大数据库,包括“一带一路”数据库、长江经济带数据库等,最近推出了国际大都市数据库,我们主要是瞄准八大全球城市,这里面都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走在世界上最前沿的,可以为智慧城市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未来希望一方面通过与复旦管理学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全球智慧之都”城市排名;另一方面与联合国各个部门合作,能够形成更多的智库报告。

郑明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表达了对论坛的祝贺,她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绿色、开放、共享、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对当今城市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持续与智慧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商科历史底蕴的学院,一直致力于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仅是经管类商科人才,也着力培养城市领导者,关注于联合国所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中所提出各项关涉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事项。通过对全球智慧之都的持续跟踪研究,必将能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对各大城市的智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随后,在双方领导的共同见证下,举行了《全球智慧之都城市排名报告》和《世界公共部门报告(2019)》(中文版)的发布仪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赵付春副研究员对《全球智慧之都》(2020版)进行了解读,他提到,这已经是上海社科院智慧城市课题组第四次发布榜单。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次排名是与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合作研制,得到了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的大力支持,特别引入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的相关理念。联合课题组基于智慧城市方面的前期研究成果和实践,提出了智慧城市的“5+1”模型,即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经济、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创新,加上一个定性指标“智慧声誉”,一共六个维度的比较,尝试为全球智慧城市树立标杆,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赵付春提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以智慧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数据、超能计算为新生产要素,以新型信息技术供给能力为赋能器,以各方广泛参与作为新治理的特点,探索建设运营和城市服务新模式,持续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可持续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因此“人本、科技和可持续”三大理念,是他们在研究全球20个智慧之都时所找到最主要的共识。

基于“5+1”模型,课题组最终将全球智慧之都分为“引领型”、“先进型”、“追随型”智慧城市三种类型。

 “引领型”城市包括伦敦、纽约和新加坡,是本次排行榜中的明星城市。他们在智慧城市的几乎各个方面都保持着领先地位,成为全球其他城市的榜样。

 “先进型”智慧城市包括13座城市,在各项指标上保持先进,个别指标上表现突出。上海、北京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位于这一阵营的前两位,是自2017年榜单发布以来进步最快的两大城市。这种进步最突出的体现在智慧经济和智慧服务方面。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内企业和政府积极将其应用于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全球领先。这直接将国内两大龙头城市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提升到接近世界一流的水平。

 “追随型”智慧城市共有四座,包括孟买、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开罗。相较于其他两组全球智慧城市,这些城市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各项指标上没有特别突出的,处于追随者的地位。

就上海而言,尽管从总分排名上相比于前一次发布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从现状看,仍然存在不少的短板。放在全球的层面,认清这些方面,可以为上海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指引方向。在基础设施方面,最大的短板存在于出口带宽和数据中心。原因当然是由于国内用户基数庞大,拉低了平均值。根据麦肯锡最新报告《中国与世界》,中国拥有超过8亿名网民,规模全球居首。但是中国的宽带数据流动总量位居全球第八,仅为美国的20%,提升的空间非常之大。在智慧治理方面,上海在数据开放、社会包容和可持续仍然处于20个全球智慧城市的中下水平,表明在实践联合国所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方面,上海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智慧创新方面,上海的短板是科技研发实力,包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级科技获奖数、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等方面,以及在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创业环境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公共机构与数字政府司官员David le Blanc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6》报告进行了解读,他对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工作表示了感谢,并从五个方面对全球可持续目标16进行了归纳:一是大幅减少一切形式的腐败和贿赂行为;二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透明的机构;三是确保各级的决策反应迅速,具有包容性、参与性和代表性;四是根据国家立法和国际协议,确保公众获得各种信息,保障基本自由;五是推动和实施非歧规性法律和政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教授、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成岗教授、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城市信息化研究室主任李农研究员、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分别从“管理+技术”融合的智慧城市视角、智慧城市在“中国之治”的应有作为、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新基建在智慧城市中的推动作用等角度阐发了各自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结果,陈述了智慧城市在可持续理想下的发展图景,也诠释了“人本、科技、可持续的”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对于公众、政府、以及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对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也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成洪教授与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黄烨、腾讯研究院产经研究中心主任刘琼、《电子政务》理事会副秘书长唐鹏一起就疫情后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指出社会参与、需求拉动、数据利用、技术创新、可持续视角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最后在场嘉宾对于上海如何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相关链接:

全球智慧城市排名出炉!上海北京榜上有名  

《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0》发布,上海北京排位如何  

全球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关注人本、科技与可持续 - 新华社客户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