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是智库界长期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4月18日,光明日报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南通大学在沪联合主办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论坛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家高端智库、高等院校、地方社科院等单位的百余位嘉宾参会,探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宏阔实践与光明前景。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燕爽:
立于时代前沿 勇担复兴使命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有利于挖掘长江中上游蕴含的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区域内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助的格局,缩小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高度重视,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以来,11个相关省市积极行动起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具体规划。2017年10月,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学界、智库界积极响应,不断加强研究与交流,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过去40年,长江经济带各相关省市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为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加快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改革前沿的长江经济带,应继续站在新时代的最前沿,更好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将探索建设长效化机制,在相关城市轮流举办,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让我们深入讨论、献计献策,共同肩负起发展重任。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张道根:
研究长江经济带需要把握三个方面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主题把改革开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联系起来,就是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更多更有益建议。
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长江经济带发展如何更好推进?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好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握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好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基本方略。从过去到现在,改革开放始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未来更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更有力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牢牢把握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明确要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在生态环境治理、沿岸港口保护、三个大城市群的错位发展上,推出更多新举措,实现更多新进展。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浦玉忠:
长江经济带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明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绿色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坚决淘汰落后污染产能,着力优化沿江产业结构,联动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布局,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入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好示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引领,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做好表率。
南通大学地处长江沿线,为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南通大学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意见》,继续高标准建设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继续全方位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咨政建言作用。
会场论道
发展与机遇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洪银兴指出,长三角的研究和沿江经济带的研究既有所重合,又不完全相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首先要解决扩容问题,而扩容的基本条件是广大核心区经济实力的提高。长三角内部需要形成增长极,实际上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核心区建设。
在毗邻城市推进区域一体化,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并且相互促进的经济板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
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洪银兴强调:“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特别激励措施形成的政策组合,是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核心区实现同城化的基本要素。”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从研究主体来看,我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还不平衡,长项和短板都很明显;从研究方法来讲,总体性研究、宏观战略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偏多,实操研究、实证研究、数据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对硬件建设研究较多,而对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领域研究较少;从研究视角来看,既要考虑地区或区域间要素
、管理模式等的横向联动,也要考虑国家政策、沿江企业园区和居民员工等主体纵向协同。
成长春建议,进一步协调并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协调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动科创
的区域统筹、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立、推动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针对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的碎片化现象,以及三大城市群衔接不足、缺乏统一规划,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区域环保合作力度不大等问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提出,须尽快建立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全流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重要政策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生态环保一体化;建立健全三大城市群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各方面合作;加强上中下游之间的城市合作,把中部和西部带动起来;开展上中下游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城市、科技和生态,是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推进城市协同发展,要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扎实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加强城际、国内外合作,发挥中心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科创协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对重点污染行业、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室主任孙长学强调,改革开放40周年是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机遇。要积极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作用:继续深化面向市场化、面向国际的改革,同时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重要而独特的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大合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叶必丰强调,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因长江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国家战略而具有共同任务,因具有地方事权、可裁量性和法律上的“协商条款”而具有法律基础,因此对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必须协同开展。他认为,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发展规划需从行为法机制和组织法机制两方面加以建立和完善。前者包括:征求和听取意见、联席会议、列席人代会、法律合同、协同基金以及第三方评估;后者包括:改革现有的长江水利和航运机构、组建中央或国务院直属的统一领导机关即长江经济带发展合作委员会。
重庆社会科学院产经所副所长马晓燕认为,目前,长江经济带以水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已实现良性发展,铁水联运增长势头较好,江海联运不断取得新突破,这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当然,也应看到长江经济带还存在着铁水联运水平较低、重要枢纽和节点服务功能落后、通关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她建议,未来应从更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多式联运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经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沈玉良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型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目前,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还存在全球价值链的引领作用和协同机制尚不明显、区域内部存在较多制度壁垒、带内地区之间国际国内市场割裂等问题。他建议,通过国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供口岸贸易的数据支撑服务、整合港口
、建立同时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服务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手段,提供高质量的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公共产品,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指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十三五”发展规划都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布局中,但在各省域规划及项目布局层面,对于地区间的协同创新着墨较少,行动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进一步构建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体系及其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区域带动效应和合力效应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此,他提出协同推进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要务:以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导向,推进产业创新
的协同配置;以培育造就新经济为导向,全面构建分层协同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协同推进绿色科技与绿色制造的深度融合。
共抓大保护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全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水
的战略储备库。他强调,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需要上下游共同努力、协同联动,并通过环保监察制度化、信用信息共享、生态补偿等机制加以落实。
“目前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主要还存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规划管理碎片化,责任主体不明晰,经济利益驱动占主导,污染产业源头动因难消除等制约瓶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孔凡斌指出,未来应从构建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环保监控体系、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协调机制、协调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法制硬性约束机制、创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6方面入手,建立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一体化协调机制与路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孙克强提到,尽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长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做了具体部署,但目前仍存在饮用水源地安全堪忧、长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
保护压力巨大、长江环境管理薄弱等问题。他建议,各地应在顶层设计和规划、政府间的政策创新机制、职能部门环保联动、科研部门间的科技创新机制、面向社会公众的监督教育机制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强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共”字。目前,长江经济带建设在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部门、地方和地方、政府和社会之间已形成许多共保共治机制,但还远远不够。他建议,各地区应尽快出台实现绿色发展的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大不法行为处罚力度,做实“长江经济带协调委员会”管理体制,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创新投资机制,建立规模在千亿元以上、多方参与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同时完善全民参与机制,以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文伟介绍,近年来,作为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协同治理方面做出许多努力。一方面,同中国相关政府机构进行协调合作,建立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和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同大企业和园区进行合作,带动沿线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价值链管理和供应链支持。此外,还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一套流域开发规划和治理的教材,以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和教育意义。“改变现阶段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构建多利益相关方合作协调机制,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有效途径。”他表示。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3日
文字:光明日报记者曲一琳、底亚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