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平、胡雯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发布者:晓因摘编发布时间:2016-11-24浏览次数:79

美国大选,被屏蔽的舆情

■本报见习记者  吴越

距离美国大选结果尘埃落定已然两周,但各方针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胜败原因的理性分析以及对大选结果的情绪表达依旧沸沸扬扬。

在这场被称为精英与“草根”的对抗中,民调结果与现实大相径庭,不禁让人疑惑:美国舆情“跑偏”背后,什么被忽视了?对当前网络时代的舆情把握和分析,需要怎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记者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海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高子平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管理学博士胡雯

青壮年失业率成胜选依据

解放周一:相较于美国主流声音对大选结果的“震惊”和“失望”,还有一些声音认为,按照美国社会当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当选实属“意料之中”。您带领的海外人才研究团队本身并不研究选情,这次是什么契机让你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对于特朗普的胜利,是否感到意外?

高子平:美国大选确实不是我们的海外人才研究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但是,在今年9月初,结合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分析,我们就得出了结论:除非出现不测事件,否则,特朗普将会当选总统。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关注外国留学生在美国就业的问题,因为在美国就业的难与易、就业满意度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了留学生们是否回流的选择。早在2012年,美国就提出了STEM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法案,也就是“科技工程留学生就业法案”。通俗地讲,就是为外国理工科的硕博士毕业生打开留美工作、定居的大门。

我们注意到,这个法案几经修改,至今没有被通过。按理说,这样一个吸收人才的法案,不应该如此“命运多舛”,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是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问题。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移民问题向来是大选争论的焦点之一。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是,经济一旦低迷,移民问题必然更受争议,因为移民的规模、层次和结构直接关联整个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了本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这让我们意识到,在全球经济形态系统全面转换的今天,必须从更广泛的层面去理解美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变化。

解放周一:但是,从美国近几年发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呈复苏的状态。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格局究竟是如何影响这次选情的?

高子平:从表面上,经济的确在复苏。然而,我们不能泛泛地看这些整体性数据,而要明确一点,那就是GDP的增长未必能带动就业率的提高。要问的是,统计机构发布的即时就业率提升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摇旗呐喊要特朗普上台呢?是不是原有的就业率统计方式出了问题呢?

在我们进行海外人才研究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看信息采集的结果,而先察看其过程是否存在问题。怀着这样的态度,我们发现,原有的就业率统计确实出现了漏洞,官方拿着所谓低失业率的数据“表功”,实际上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失业人口。在美国,还有相当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根本没有进入劳动市场,他们没有被登记到失业行列是因为他们甚至连工作都没有开始找。

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美国青壮年(25-54岁)劳动力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从16.91%稳步攀升至19.15%。这部分群体拿不到救济金,得不到社会的救助,被完全排除在市场竞争体系之外,是彻底的“边缘者”。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对现状满意?

事实上,这些青壮年连接着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朋友圈、一个个所谓的“美国梦”。所以,当特朗普在2015年首次宣布参选总统时嚷嚷着“美国梦死了,我要把它找回来”的时候,美国的精英阶层没有意识到特朗普在对谁讲话,他说出了谁的心声。

“三座大山”下的社会撕裂

解放周一:也就是说,这样一个牵扯到众多人口的重大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成为后来选情的重要推手之一。那么,劳动力市场为什么会疲软?有没有相关的解决措施?

胡雯:总体来说,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发达国家,由于福利水平较高,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自愿失业。英国的情况就是如此。自1998年时任首相布莱尔发布“工作福利”计划至今,英国政府一直在鼓励青壮年就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数据表明,2015年青壮年未进入劳动力市场比例仍超过了21%。美国福利不如英国,但自愿失业人数也不少。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更深。

从学历分布上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壮年就业水平仍维持在93%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青壮年就业水平从1964年的97%左右快速下降到了2015年的83%左右。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力市场对低学历青壮年需求量相应下降。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像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这些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州,以及以采矿业为主的西弗吉尼亚州和路易斯安纳州等地,都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青壮年就业率显著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西部地区、绰号为“生锈地带”的选民们,正是把特朗普推上总统位置的“主力队员”。尽管美国今年6月以来陆续出台政策增加劳动力总需求,包括政府主导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以吸纳低学历劳动力,以及对吸纳长期失业劳动力、老兵等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补贴等措施,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还是用选票表明了态度。

解放周一:所以,我们研究大选,就不得不关注就业,谈就业,其实谈的就是民生。老百姓基本的生存状态、发展机会、权益保护问题都反映着社会治理的好坏,关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这一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高子平:是的。从宏观层面来讲,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差异化、多元化的世界之中,不同国家、民族、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各色差异,但作为人,我们具有一定的类属性,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来探讨这个话题的逻辑原点。

从美国的情况可以发现,一旦精英群体和基层民众严重分化,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撕裂,产生严重后果。所以我认为,特朗普当选总统可以被视为美国基层民众的一次大规模泄愤事件,是曾经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升级版。讽刺的是,特朗普身为知名的富翁,却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穷人、失利者的代言人,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解放周一:社会撕裂和分化具体指什么?背后有着哪些原因?

高子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了市场化进程,全球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直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化与信息化将全人类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从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特定的个人、国家、族群、区域来看,恰恰是全球化与信息化凸显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且毫无掩饰地将穷与富、强与弱、得利与失利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在我看来,对于相对后发国家、后发族群以及社会上的“弱者”而言,正是近年来过度、甚至过分的全球化,造成了这种撕裂。这是全世界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过度的互联网化拉开了第一道口子。要明确的是,强调互联网+战略、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没有问题。但互联网只是工具,不能放任某些产业“竖起一个、摧垮一片”的情况发生,让极少数人迅速集资本与利润于一身,而使得大批个体劳动者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垫脚石。

其次,过度的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弊大于利。资本是市场的血液,但血液过多或者流速过快,都会对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规则与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国际游资到处投资作怪,掌握资本的极少数人运筹帷幄,却看不见资本掠过之后的遍野哀鸿。

第三,过度的房地产化不断挑战着基层民众的心理底线。我们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就是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造成的次贷危机。资本过度流向房地产市场刺激各地房价飞涨,并不能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直接创造价值,结果让普通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上述三个方面汇聚到一起,就成为了任何一个社会普通劳动者所要面临的“三座大山”。重压之下,一线劳动者被边缘化,社会撕裂加剧。

舆论主流未必代表社会主体

解放周一:奇怪的是,当前的网络时代中人们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和更深的联结,但为什么美国主流媒体这次集体误判、舆论集体“跑偏”,对社会撕裂造成的影响预估不足呢?

高子平:网络的平台属性为所有人提供了几乎相同的表达机会,但这些表达会受到选择性地关注。

一方面,已成规模的某些网络表达(及相应的社会群体)因为带有显著的情绪化、虚拟化特征,往往难以引起正式的社会关注。比如我了解到,美国中西部乡村的白人失业青年在以城市为单位衍生的中小型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出的声音其实不小,也有相关舆情分析研究机构提醒社会关注,但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不同网络群体的表达方式方法及频次等均有很大不同,难以精确划分类型。因此,某些群体的声音很容易被视为“说说而已”,或者被视为社会舆论表达的正常、健康的一部分,甚至被简单地归纳为“愤青”。这样的简单化处理,难以判断这些表达的规模和影响力,更别提声音背后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了。

当前的网络时代中,表达的生动性、轰动性可能远远比真实性及理性思考更受青睐,而网络表达的浅显、动态特征又让声音很快被覆盖、淡忘。

问题在于,美国主流媒体和舆情分析机构还沿袭着过去的信息采集方式,一味关注“主流声音”,没有意识到主流未必是主体。那一大批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在网络表达得不到回应之后,很可能就选择了沉默。他们对传统媒体的冷漠,可能与弱势群体的表达能力与渠道有关,也可能反映了其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失望与无视。

解放周一:大选早已结束,但讨论和反思依旧如火如荼。网络时代的舆情把握,需要怎样的新思路?

高子平:如今,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排外主义等融为一体,相互借力。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南欧国家右翼政党的崛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认为,妥善处理网络时代的基层舆情问题,必须立足基层、面向百姓。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讲话的不一定是哑巴”。在应对网络时代的舆情时,要清晰地认识到,舆情分析不能出现空白点,不能“抓大放小”,不能只抓主流,而是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不规范、不连贯、甚至不理性的表达时,更需要借助于准确的信息加工与数据清洗,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本次美国大选之中,我们发现号称“无冕之王”、一向所谓客观公正的西方传统媒体日趋精英化、贵族化,导致了他们无法获得来自一线的声音。

民生问题是普罗大众永久关注的话题,也是派生各种舆论倾向的根源。因此,只有立足基层、面向百姓,网络舆情才能反映社会现实情况。发挥建设性的舆论引导与合理建言的作用,使基层民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必要的回应,网络平台方能成为社会治理中的绿色通道。

来源:《解放日报》(见识版)20161121

(晓因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