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数据创造未来——信息社会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国际研讨会(Data Creating Future Society ——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actice and Theory on Cyber-Physical Social Study)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曾根原登教授、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凯•兰涅伯格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小林哲郎副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上海欧新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忠信、“互联网+教育”蚂蚁计划发起人之一张相廷、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慧民等专家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团队成员等先后发表演讲。信息研究所科研人员、情报学研究生等30余人参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党齐民在致辞指出,信息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数据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创新”,需要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携手合作共同研究。信息研究所将积极为国际学术会议提供支持,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
研讨会分为基调报告“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国、日本、德国”、第一专题“数据的本质及其开发利用”、第二专题“以数据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与问题”和圆桌会议“数据时代的未来怎么看及怎么办”等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的基调报告中,叶继元教授作了题为“后发与跨越:中国迈入‘信息社会’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具体分析了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迈入信息社会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如何认知信息社会标准的理论问题;曾根原登教授作了题为“从信息社会到信息物理集成社会:社会大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的演讲,认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社会正在形成,为改变以往“基于片面的数据和不完善的知识而不得不做出一些主观性的决策”,他们正在研究“以数据为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帮助政府机构等“做出理性的决策”;凯·兰涅伯格教授作了题为“德国社会中的数字化和数据创建——趋势、问题和解决对策”的演讲,介绍了德国社会数字化发展趋势和数据创建,如工厂和其他制造业领域正在“工业
第一专题“数据的本质及其开发利用”,“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团队成员丁波涛副研究员就“一带一路”与大数据服务进行了探讨;小林哲郎副教授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阐述了智能手机具有改变人们行为的巨大潜力;潘忠信社长则介绍了他的研究项目——如何通过“Wi-Fi围栏”来预警人流聚积,以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等。
第二专题“以数据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与问题”,张相廷先生介绍了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蚂蚁计划”,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全球教育互联网化的进程,使得“一群蚂蚁正在改变教育的形态”;马慧民先生认为大数据正推动各行各业的应用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精准营销,二是大数据医疗,三是金融大数据;“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团队成员唐涛副研究员从问题导向出发,在介绍贵阳、北京、华中、上海的数据交易中心的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大数据交易市场存在的不足;“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团队成员夏蓓丽助理研究员探讨了从IT时代到DT时代的命题,在数据被冠以“新石油、新动能(new oil)”的时代背景下,介绍并讨论了各国数据开放政策的发展特点和问题;“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团队首席郭洁敏研究院就跨境数据流动的发展及其规则确立进行了探讨,指出必须在尊重个人权利与数字应用之间应当找到平衡点。
在最后的圆桌会议上,七位国内外专家围绕“数据时代的未来怎么看及怎么办”的主题,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较为一致的认为:数据将越来越成为重要战略
,同时必须对所产生的新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例如,凯·兰涅伯格教授作为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特别强调了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提升到“数据文化”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张相廷提出了数据处理当中的可获得性问题,认为目前数据大多垄断在大公司和政府当中,这个现象应该改变;曾根原登先生则提出了跨国境数据流的国际治理问题。
最后,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王世伟研究员对整个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国际研讨会主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演讲专家来自多个国家,涵盖了“政、产、学、研、用”五个领域;他们围绕主题的演讲可归结为“信息社会、数据驱动、数据应用、数据治理”四个维度,既有实践探讨,也有理论思考。
本次国际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团队及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亦是团队实现“创新工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晓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