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注:《新民周刊》2012年12月10日发表专栏文章《谁把我们“全裸”??》,其中第四部分发表了采访罗力的相关内容,现节选如下:
略。。。
4.“被卖”防不胜防?
网络无疑给现代人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但有多少人想过,当你在浏览网页、发微博、签到甚至是玩手机游戏的时候,你的很多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很可能已经在不经意间被自己“主动”泄露了。在这样一个“无网不欢”的时代,个人信息沦陷,人人都有可能“裸奔”。
记者|应 琛
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关于上海市民个人信息安全状况调研报告发布。调研对象涉及上海17个区县,涵盖了1061个各行各业的市民。
报告显示,上海目前个人信息安全环境喜忧参半。除了商业机构,网络被认为是个人信息安全侵害的最主要的一个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有97.4%的受访者确认个人信息曾遭泄露,表示曾经收到垃圾短信或者骚扰电话。还有近六成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信息安全知识普及教育。
“个人信息泄露泛滥,原因首先在于能泄密的渠道无处不在,防不胜防。”该报告的牵头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罗力博士告诉记者。“同时,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老百姓仍将寄希望于从技术的角度来解决信息安全,自身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从而导致了大量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
“晒”出来的隐私
略。。。
前文提到的上海社科院的调研报告就显示,“最容易泄露的个人信息”的前三位,分别是“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和“个人自然情况”。
刀俎下的鱼肉?
根据上海社科院所做的调研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在遭遇个人信息安全侵害后选择不予理睬和自行解决。五成受访者不了解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
略。。。
此外,罗力表示,要有效解决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围绕着“人”这个安全主体:一是必须提高广大市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素养,包括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个人信息安全能力;二是要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个人信息安全环境,包括加紧立法、严格执法、强化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加大信息安全普及教育力度、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等,尤其是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我国保护国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系统性法律立法进程。
略。。。
全文见《新闻周刊》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