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伟、王兴全、李勇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字数:37.2万字
目录:
前言
凡例
词目表
正文
附录一、全球智慧城市一览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缩写词对照表
附录四、外国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索引
序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和内外特征,智慧城市包括哪些类型、发展阶段和丰富的内涵,智慧城市的灵魂与精髓体现在何处,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对于未来城市的走向具有什么战略意义和重要的启示,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实践已提出了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并予以回答。
1、中外“智慧”词源
智慧(Smart)一词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也作智惠。“智慧”在中外有不同的源流。在中国,“智慧”在古代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意为聪明才智,如《墨子-尚贤中》:“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智慧”也是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在佛教中解释为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最高能力,能洞察一切,如同烛光照物,如《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智慧的古英语smeortan ,源于西日耳曼语支,与德文中的“激痛”有所关联,现在用得最多的义项是智能。1972年,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的,并具备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根据牛津英语语料库统计,此后smart成为与card(卡)搭配最多的词语。人们日常生活的物品都贴上了智能的标记,如智能护创胶布、智能冰箱等。从中外“智慧”词源的起始和演变分析,“智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事物认知的识见,二是对事物应用的能力。智慧可以就个人而言,也可以就团队机构而言,也可以就城市或国家乃至地球而言。
2、智慧城市的定义
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概念。根据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智慧城市可以从六大坐标维度来界定,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知识服务、社会基础的应用和质量,既重视自然 的智能管理,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时,这样的城市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城市”。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概括,智慧城市可以作如下的定义:“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绿色、惠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韬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从欧盟的智慧城市的六大维度来分析,社会、环境和管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这也是智慧城市区别于以往各类城市发展理念的独特之处;智慧城市的外在特征是泛在,即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联系,其内在特征是绿色,即构建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态,其本质特征是惠民,即以人为本,将提高市民素养和参与式管理融入其中,以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和品质为目标,把握智慧城市的这一本质特征对于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尤为重要。
3、 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知识城市、创意城市等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以往这些城市发展理念的整合与升华。智慧城市的诸要素中,社会与环境的两大要素将其与扎根技术的城市之间划清了界线,以技术导向性的城市往往被称为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相比较,智慧城市不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层面,而是将技术融入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社会管理、自然
、市民参与、生活品质,将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无所不在的互动的感知网络。与知识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秉承了知识城市中的知识管理理念,并将其融入到遍布城市人体细胞的泛在管网之中,使各类
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与数字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跳出了技术藩篱,使城市发展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可持续性,智慧城市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为一体,将着力点聚焦于社会与环境,注重智力、管理和市民生活的质量,较之数字城市更具有科学发展见识的新高度。与创意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的创新更多地集中在技术、管理和
的层面,体现出整合、互动和可持续的创新,而创意城市更多地集中在文化、艺术和设计的层面,如英国权威创意产业概念的15类核心概念中有13类为现在统计中的文化产业;同时两者之间在技术层面颇多相类之处,因为大量的创意就是依靠声、光、电等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智慧城市更注重整合协同、泛在互动、管理服务、效率效益、绿色低碳、数字惠民,可以说是硬软并举,是未来城市科学发展的顶层创新设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从感知、记录和监控的数据演化为无所不在的联网信息,由碎片化的海量信息经过智能系统上升为知识管理和服务,进而发展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远见韬略,这种演进升华过程体现出了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4、 智慧城市的类型
从全球至目前为止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分析,智慧城市按其所建设的行政区域范围可以分为城市型、国家型、泛城市型和城市区域等类型。其中城市型数量最多,如智慧普兰尼特谷(葡萄牙)、智慧布里斯班、零碳城市马斯达尔(阿联酋)、智慧上海;国家型如美国宽带计划、新加坡智慧国、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泛城市型如欧盟智慧城市规划、上海世博会智慧城市实践、智能海南岛;城市区域型如智慧长沙梅溪湖、智慧闵行、智慧长宁等。智慧城市也可以按所建设的内容主题划分,如斯德哥尔摩智慧交通、丹麦胡斯智慧公众、鹿特丹水广场等。
5、 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
智慧城市按其建设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智慧城市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技术的发展,其着力点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构建城市泛在网络和服务,其着力点是将城市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同城一体化的感知网络并藉以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泛在的城市以及无线城市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社会、环境与管理,其着力点是整合、绿色、惠民,智慧城市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
6、智慧城市的内容
智慧城市的内容十分广泛,在欧盟六大坐标维度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审视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一是智慧城市,即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智慧与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特点。(2)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
二是智慧事业,即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包括七方面的内容:(1)智慧经济,如智慧产业、智慧制造、智慧金融、智慧海洋、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企业等。(2)智慧政府,如电子政府、智慧治理、智慧增长、智慧交通、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水务、智慧气象等。(3)智慧环保,如智慧环境、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智慧能源数据、低碳经济等。(4)智慧健康,如数字健康工程、智慧医疗、电子健康档案、智慧食品、智慧养老等。(5)智慧教育,如数字校园、数字化教材、智能图书馆、网络教育等。(6)智慧公众,如知识阶层、创意阶层、智慧体验、网络文明等。(7)智慧生活,如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社保、数字惠民等。
三是智慧技术,即智慧城市建设中所运用的先进信息技术,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泛在网,如泛在计算、无所不在的连接、无线网络、全球定位系统、数据监控和获取系统等。(2)物联网,如感知计算、情景智能、射频技术、泛在定位、动态数据标准化平台等。(3)互联网,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光纤、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百兆到户、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4)云计算,如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中心等。(5)信息安全,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等。
四是智慧实践,即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中的智慧城市的实践探索与实践案例,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智慧组织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智慧城市论坛与峰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等。(2)全球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如欧洲、亚洲、北美、中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世界其他地区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等。
7、 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与精髓
如果说,智慧所体现的聪明才智可以分为对事物的认识、对事物的辨析、对事物的应对以及对事物的创新和应用等多个层次的话,那么智慧城市就是城市发展史上人类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中对未来城市科学发展的悟性、认知和实践,智慧城市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更体现出以绿色为灵魂,以人本为精髓的本质特征。
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当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自然
日见紧缺,城市化的各类弊端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促使人们思考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全球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的发展之后,人们找到了智慧城市这一富有远见的未来发展之路,成为城市未来成长的创新理念和发展之策。按照欧盟智慧城市的理念,一座城市的优劣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的禀赋,如物理的有形资本,而是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的信息系统服务和城市智能建设的应用和质量,如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恰恰对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当我们正热衷于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各自为政时,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启示意义。当我们分析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之后可以发现,无论是智慧经济还是智慧技术,无论是智慧环境还是智慧管理,无论是智慧公众还是智慧居住,都可以聚焦至绿色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之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所有要素都是以绿色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效能进行谋划建设的,而全球各大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如美国纽约的环境保护、加拿大温哥华的绿色城市、韩国松岛的绿色建筑、阿联酋马斯达尔的零碳城市、中国沈阳的生态保护等。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正在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绿色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这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特征。
惠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精髓。智慧城市构筑了面向市民的泛在城市服务。智慧城市将建筑物,电力线,燃气管,道路,蜂窝电话,民居系统等等相互沟通,将智能化融入城市的住宅、交通出行、卫生健康、安全保卫和娱乐等城市各个要素之中,以此来实现智慧城市的价值观:更智慧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市民通过感应城市的泛在技术和无所不在的服务,可以在城市的任何点获取相关信息和得到相关的服务并可进行参与式的管理。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市民可以跨越居所和办公室,进行居所的办公或在办公室中进行家庭的关怀,从而使上下班的概念越来越淡化,办公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提高了市民工作生活的自由度,也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生活的质量。韩国泛在城市的愿景就是建立一个让民众拥有高质量生活的都市,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数字惠民工程等,都充分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精髓所在。
同时,智慧城市提供了面向所有市民的开放的泛在式互动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城市中巨型的整合性平台,使信息、技术、创意可以在部门间和市民间进行跨时空和跨界的传递、交换和互动。智慧城市开创了集体提升和合力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城市的发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巨型实验室,以测试各种城市智能技术,破解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如清洁水源、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垃圾处理、绿色建筑以及绿色能源等。所有这些实践探索既孕育着创新和转型,同时给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以公共的讨论,这种公共讨论形成了开放的智能化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信息化简单地由信息技术工作者来推进的封闭形态,对广大市民形成了互动与合力。在泛在的技术体验下,公众的参与也开拓了自主创新的空间。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认为:“要增加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立一个公开框架和合作网络,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进行尽可能多的创新活动。” 智慧城市正是这样的框架和网络。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硬软并举,以人为本,注重惠民。
此外,智慧城市的挑战在于能够更好响应市民需求,并扩大在市民中的认知度和可操作性,因为这些技术切实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美国学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认为,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上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种需求:设计一个系统,从而将所有技术应用于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而非他用。……智慧城市的挑战在于使技术城市化,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响应市民需求,并扩大在市民中的可及性,因为这些技术切实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当前的趋势是技术隐藏,即把技术藏在平台之后、墙壁之中,使技术操纵用户,而非与用户对话互动。这样做的后果是将城市中的主体市民给忽略了。让信息技术从幕后走向前台是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九重天”(Cloud9)大楼被认为是科技和建筑完美融合的典范,吸引了儿童、专业人士和游客的注意,从而推动了城市与市民的互动,它与普通市民和游客“交谈”,而不是简单地“指挥”他们。技术变得可见、明晰,每个路过的行人都能够感受并理解。从而使城市充满了启发性。萨森还曾提出了关于提升智慧城市开放度的设想:“我一直设想能够在如公交站或公共广场等显著位置,将所有主要基础设施,从下水道到输电线和宽带线,安装在透明的墙体和地板中。如果人们能够亲眼看到这些技术的存在,他们便会参与其中。今天,墙体中布满各种软件,为什么不让这些映入人们眼帘呢?我们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应该是透明的。这样,城市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共享空间了。”萨森的这一设想极具启示意义,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十分重视软件,包括开放式城市的环境营造,让市民参与管理,让遍布城市的技术元素成为激发市民兴趣和参与的动力。这是中国众多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实践所应着力之处。
8、智慧城市有助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中,人们以往较重视修了多少的信息高速公路,建了多少信息系统,铺了多少光缆,这些都是从传统的城市信息化发展视角来看的;而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观察,更要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更要看智能化对自然
的保护与利用,更要看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更要看参与式的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创新。
大部分的城市规模发展都受到了管理方式上的限制。现有的方式无法将由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机遇最大化,也无法使成本最小化。大型城市构成复杂,对环境要求颇高,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超群的管理技能。然而,许多城市的管理机构都缺乏应对城市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快速变革,中国目前的657个城市中(包括287个设区城市、370个县级市)中存在着一些功能障碍型城市,由于缺乏城市发展的智慧和有效的管理,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思考,土地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也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因城市规模扩张而引发的经济失效已经超过了所能获得的收益。城市和郊区碎片化的行政区划边界弱化了市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而智慧城市则从社会层面和惠民角度加强和创新了城市的社会管理,通过整合、泛在和互动规避了可能的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这种联网的城市促进了部门的精简和效率的提高。智慧城市也促进了协作性公共管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以协作政府(Collaborative Government)和协作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为主要内容,进行了超越新公共管理的第二轮改革,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政府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执行,促进
共享。智慧城市中的信息技术创新为机构间跨界协作提供了机遇,通过公共部门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无缝链接、协同服务,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给碎片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整合提供了机遇,也为城市确立作为未来管理新秩序的主体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人们讨论的所谓“智慧城市”的一些内容,实际上早在20世纪末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存在了。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计算、测量、记录、连接等信息技术重组再建各种城市系统和城市网络,字节的概念正在渗透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先进的感应设备和监控设施被布控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并重新武装了我们的城市,这一日就月将的过程正在使城市的结构与形态悄然发生变化。但这种技术的城市化需要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新的定位,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整合,在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中进行理念创新、管理服务创新、技术和产业发展创新,智慧城市就是这种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的创新,是从总体规划高端开始的城市化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径的总体构想,是未来城市科学发展的整体谋划。这种顶层设计,既是城市创新驱动的远见之识,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科学之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创新转型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让人们在新的环境下感悟到城市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宽度,为行之有效地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能破解的方案和措施。2001年,韩国首尔进行了泛在城市的规划,同年,阿联酋迪拜进行了智慧产业的谋划,2002年,以智慧经济为特点的智慧卢森堡建设开始起步,这些是全球较早的智慧城市的实践。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初,全球共有近50个城市或国家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实践探索,还有不少企业和机构参与其中,中国在其中占了较大比例,约有2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或将其列入了城市发展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规划设计和发展的程度有高低先后和大小广狭之分。对智慧城市进行全球的研究分析,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精髓和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和各省市的实际,对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加以认知、应对和实践,这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化发展方式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初,全球有不下50个城市(国家)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或规划。中国也已有2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列。2010年12月,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表,2011年1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布,这两个重要文献中都将“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作为未来五年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顺势而为,组织全所科研人员进行《智慧城市辞典》的编写,其中由王世伟、王兴全、李勇进行了辞典框架和条目的设计,由王世伟拟定了辞典编写凡例、编写细则和样稿的撰写,由王世伟、王兴全、李勇对全部条目进行了审阅、统稿和改写,由王兴全、李勇进行了全书的编排和索引的编制。上海辞书出版社彭卫国社长、余岚副总编、王有朋主任等对辞典编纂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全球智慧城市的实践尚在进行之中,智慧城市的研究刚刚起步,《智慧城市辞典》希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欢迎国内外方家学者提出批评。
2011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