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志斌接受新华网、《法制日报》等采访

发布者:晓因摘录发布时间:2011-06-15浏览次数:92

中国网事:透视关闭55家非法网络公关网站事件

新华网广州6月13日电(“中国网事”记者郑天虹、马晓澄、曹志恒)近日,国家对于打击非法网络公关频出“重拳”:从四部委联合整治行动,到全国100多家网站发出争创“文明网站”的倡议;从全国范围内关停55家非法网络公关网站,到鲁花公关策划总监网络恶意攻击金龙鱼被捕,声势浩大的“网络整风”赢得网民叫好声一片。

(略......)

网站只是“小鱼小虾”,“隐性大鳄”是幕后公司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学者惠志斌说,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各类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通过其不断增长的议程设置能力和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和影响着整个互联网舆情生态,使得互联网呈现出一种“危态化”的传播形态,严重影响了政府与社会的正常民意互动,对我国的网络管理形成现实威胁和严峻挑战。因此,国家取缔55家典型的非法网络公关网站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类似这55家网站如此从事非法网络公关只是这一行业中的“小儿科”。在广州长期从事网络公关的刘先生说,搞网站的只是“小鱼小虾”,这些人知道搞这一行有“油水”可捞,但又没有行业或人脉渠道,只能在网站上招揽业务,“赤裸裸”地暴露自己。

刘先生说,真正的网络公关是依托某些公关公司来做的,这些公司才是“大鳄”,它的客户 积累和水军招募都不是通过网站聚集的,更多的是通过圈内人际渠道。而这种传播的隐蔽性非常大,即便是抓到了“水军”,也很难抓到幕后主使的“网络公关公司”。

专家分析,关闭网站容易,是因为网站上留下了明显的记录和证据;而其它形式在整治上则存在溯源难、取证难、成本高、技术手段达不到等诸多难点。

(略......)

一封举报信“放倒”伊利

一封举报信“放倒”伊利 揭秘网络“黑公关”

昨日,网络上一篇长达万字的实名举报文章《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被许多网站论坛转载,此举报文章作者自称是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在该文章中曝光了伊利高层贪污、洗钱等行为。

据媒体报道,今天上午,各网站却几乎同时开始大规模删除相关文章及帖子,主要门户网站微博也同样开始删除用户发布或转发的相关内容。伊利集团也正式发布了声明,称该文章纯属捏造、诽谤,其目的是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其实,这样的因网络传言和负面消息给企业“重创”的案例并不少,一些企业在面对网络上的不利消息时,雇佣网络公关“铲稿”,让公众难以获悉事实真相;同样也有一些企业,通过“不合事实”的帖子、文章给竞争对手抹黑,给企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企业一出现负面消息就会被大大小小的网站疯狂转载,转载后又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被集体删除,这在行业内已司空见惯。

事实上,数年来许多企业在出现负面新闻后都曾采用过类似方式,各主要网站大规模删帖的行为,已不是第一次。

网络公关沦为“网络打手”

从圣元奶粉的“早熟门”、到蒙牛、伊利的“互掐门”,以及近日鲁花利用网络造谣金龙鱼“毒害”身体健康事件。这些利用舆论恶意对竞争对手造谣的事件层出不穷,而在这些企业和舆论之间,不得不提的就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行业:网络公关。

随着“网络曝光”这种舆论监督方式的声名鹊起和企业“利用舆论”的意识加强,“网络公关”队伍日渐壮大,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他们放佛可以无孔不入:出现了负面消息,能够迅速大规模删除;没有负面消息,也能够迅速大规模的制造出负面消息,通过非法网络手段,“拦截”竞争对手,给对方制造麻烦。

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公关公司摒弃了正当的公关和营销手段,沦为“黑公关”,更多的人瞅准这一“商机”,开始扮演“网络打手”。网络公关行业俨然成为“网络黑社会”。

在企业、公关公司和网站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灰色的利益链:一些网络公关的从业人员为了从企业中收取费用,先自己大规模传播企业的负面消息,以此受雇于企业再大规模的帮其删帖;网站、论坛以负面消息向公关公司勒索的也俯拾即是;甚至有的企业内部公关部门底层员工和公关公司、非法小网站勾结,自爆负面消息后找企业出钱雇佣公关公司删除,然后和公关公司分成,扮演着“贼喊抓贼”的角色。

据统计,目前注册的正规网络公关公司超过1000家,而仅有一个网站或博客的作坊式公司则以万计,从业人员以数万计。不需要办公地点、不需要注册公司,几个能熟练掌握上网技巧的人通过QQ群等方式联系,就可以为企业提供“网络炒作、口碑营销、软文营销、打压对手、删除负面信息”等一条龙的公关服务。

国家专项整治见成效

在这样的环境下,互联网仿佛成了一个没有规则的江湖,互联网不正当竞争层出不穷。这种以非常规手段实施的“病态公关”,给整个公关行业的公信力及客户企业带来巨大伤害。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学者惠志斌说,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各类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通过其不断增长的议程设置能力和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和影响着整个互联网舆情生态,使得互联网呈现出一种“危态化”的传播形态,严重影响了政府与社会的正常民意互动。

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为期2个月的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

经过2个多月专项整治,网络“打黑”行动颇见成效:5月,中国140家网站代表在北京签署抵制非法网络公关行为自律公约,谴责非法网络公关行为;6月,全国范围内55家从事非法网络公关活动的网站被国家有关部门依法关闭。

对此,新疆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白丽认为,打击非法网络公关等非法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有关部门的专项行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一方面,政府层面还需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细化区分标准,并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和普通网民也应该重视自身的责任。

亦有专家指出,除了对非法网络公关的专项整治,尽快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的表达形式和途径,实现全社会网络舆论空间的持续增长和网络舆论内容的日趋真实客观。

法制日报 2011-06-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