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产业空间分工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

发布者:李娜发布时间:2010-10-18浏览次数:84

                   产业空间分工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 

作者:李娜(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

字数:15万字

内容介绍

产业空间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一直被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所关注。而产业趋同作为空间分工的现实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产业趋同就是重复建设,必然造成恶性竞争、效益低下等危害(卢嘉瑞,2001;张彩娟,2004;夏永祥,卢晓,2006)。而部分学者认为产业趋同不仅仅是负面影响和消极意义。在一些地区,产业趋同是产业群聚的表现,是产业集群的前期阶段,具有规模集聚效益。只有当趋同产品的供给超过一定市场容量需求时,才会产生恶性竞争(陈建军,19922000;陈耀,2006;景志强,2004)。总之,在全球化、市场化新背景下,人们对产业趋同这一老问题开始有了众多新认识。

本书从问题出发,重点研究新背景下的“产业趋同”问题。在产业分工空间尺度增大、产业细分以及产业集群化等新发展趋势下,产业空间分工、产业趋同、产业集群之间关系如何?区域产业的分工态势如何?产业趋同是否合意?是什么原因促使形成这样的产业空间分工?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所要研究和探讨的内容。在全球化、市场化新背景下,从新的视角剖析产业空间分工演化及特征、绩效以及分工机理,成为一个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论题。

产业空间分工理论系统阐述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空间分工理论也不断完善,归纳起来主要分三个阶段: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古典及新古典空间分工理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域分工与综合体理论以及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现代空间分工理论。本书重点着眼于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产业空间分工趋势、绩效以及机理等理论研究。通过辨析产业空间分工、产业趋同、产业集群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产业空间分工内涵,指出产业空间分工是产业分工在地域上的投影,不同地域的产业分工发展及相互关系,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协调的过程。本书认为在产业分工细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趋同并非一定是产业空间分工的弱化,而存在合意趋同和非合意趋同两种不同类型。并将环境经济学、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纳入产业空间分工绩效判断中,产业趋同是否合理的标准由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转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对传统产业空间分工理论的补充;并从产业趋同与产业集群之间关系出发,判断趋同行业是否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而深化行业空间分工绩效判断。同时,产业空间分工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是区域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协调的过程。在空间上,往往表现为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基本要素在各地区的流动,进而形成产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同时,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产要素是否能流动以及流动的方向还要受区域环境条件的影响。据此建立产业分工机理框架,回答产业空间分工出现的原因。

选择江苏沿江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有关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江苏沿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海门、启东15个县市。本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便利,辐射势能强劲,经济腹地广阔,消费市场巨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上乘区域和贴近市场的理想投资区域。江苏沿江地区水、土、岸线等 丰富,是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而且沿江各个地区的条件比较雷同,有同构倾向,具有较好时间断面,有助于总结演化规律;本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采集有关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用比较研究、社会网络分析、问卷调查、多元统计等方法,考察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空间分工状况及其驱动力。发现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空间总体呈现分工态势,但随着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各地行业趋同态势增强,尤其是重化工业和纺织业的趋同态势较为明显,而且南岸趋同更为严重;但是这种趋同从产品层次分工看却呈差异化发展。基于此,从结果和原因角度进一步评价江苏沿江地区产业趋同绩效和机理,进而区分哪些是合意趋同,哪些是非合意趋同,并且由哪些原因形成的,为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总之,本书在全球化、市场化新背景下分析产业空间分工趋势与特征,重新界定产业趋同及其绩效,客观分析产业趋同存在的原因,细化产业空间分工理论。但本书只是作者阶段性成果,由于作者能力和条件所限,书稿中某些问题分析还不够深入,错误也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产业空间分工程度判断研究

二、产业空间分工绩效相关研究

三、产业空间分工形成机制研究

四、综合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三、实证区域选择

第二章 产业空间分工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脉络与综述

一、古典及新古典空间分工理论:完全竞争条件

二、地域分工与综合体理论:计划经济条件

三、现代空间分工理论:垄断竞争条件

四、理论综述

第二节 内涵及一般规律

一、内涵界定

二、分工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产业空间分工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一、产业趋同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

二、产业空间分工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第四节 产业空间分工机理

一、分工的生产要素

二、地区自身条件

三、环境影响条件

第三章 产业空间分工演化及特征

第一节 产业空间分工评判方法

一、常用评判方法

二、本文评价方法

第二节 沿江市县产业空间分工

一、产业空间分工演化趋势

二、产业空间分工状态

第三节 产业空间偏移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及其分析

第四节 临江开发区产业空间分工

一、临江开发区 与数据获取

二、临江开发区制造业空间分工特征

第五节 化工行业空间分工

一、计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空间分工绩效评价

第一节 总体产业空间分工绩效

一、市场需求

二、区域优势的发挥

三、生态环境效益

第二节 化工行业空间分工绩效

一、集群评价框架与方法

二、化工产业集群效应判断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空间分工机理

第一节 模型建立与影响因素定量化

一、建立回归模型

二、变量的定量化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结果及检验

二、模型经济解释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空间分工优化调控与主要结论

第一节 产业空间分工优化调控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换

二、加快市场化进程

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四、建立区域协调组织

第二节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一、主要结论

二、可能创新地方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沿江开发区企业集群关系问卷调查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