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城市信息化是指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以城市为主体,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
,加速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i]]。
客观评价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一直十分重视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曾建立了多套指标体系[[ii]]。但随着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原有的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既符合上海实际情况、又能与国际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接轨,已变得十分必要。建立这样的指标体系,可以使人们对上海城市信息化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评价信息化工作成效、确立上海信息化建设目标、制定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 国外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概述
2.1 国外的信息化测评体系
自1965年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了一种名为“信息化指数”的算法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不计其数[[iii]]。下面列出近年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iv]][[v]][[vi]][[vii]]:
l 七国信息化指标体系。由国际电信联盟于1995年提出,主要用于评价西方七国信息化发展现状,包括六组指标:电话主线、蜂窝式电话、ISDN、有线电视、计算机、光纤,是一个注重信息基础设施的指标体系;
l 信息社会指数(ISI)。信息社会指数由国际数据公司(IDC)于1996年提出,它包括四大范畴,共23项指标。其最大优点在于加入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化指标,但与七国信息化指标体系一样,它过于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社会信息化的其它内容,很不合理;
l 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化准备指数”评估体系。2002年,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在基于各国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NRI指数,并对世界上75 个国家或地区网络化准备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比较;
l 英国电子经济评估体系。2002 年3 月,应英国信息时代联盟( IAP) 的邀请,美国咨询顾问公司驻伦敦办事处与英国电子专员办公室和INSEAD 商学院合作,制定了电子经济评估体系,第一级的指标包括四个方面:应用、影响、环境、准备度;
l 澳大利亚“信息经济办公室指数”评估体系。澳大利亚国家信息经济办公室分别于2002 年4 月和2003 年8 月公布了一些国家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第一次参评国家(或地区) 为14个,第二次参评国家(或地区) 为12 个。这个评估体系直接由23 个具体要素构成;
l 日本的地区信息化指标。日本总务省2003年公布了“2002年地区信息化指标”,共有17项,涵盖产业、家庭、政府机构、学校教育等方面;日本总务省于2004年又公布了“2003年地区信息化指标”,共有15项。这个指标体系注重网络、软件业和信息技术应用,具有时代特色,但指标的综合性略显不足。
2.2 国外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发展过程
对比不同时期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这些指标体系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从总体上看,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 从国家(社会)到城市(地区)。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一般总是先以国家为目标对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或地区提出相关要求。在欧美,先有“西方七国信息化指标体系”、国际数据通信公司的“信息社会指标法”等,再有“西雅图指标体系”。在日本,先有测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化指数法”、“信息化指数模型”等,然后再确立“地区信息化指标”;
(2) 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应用。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重点,一般总是先置于硬件和基础设施,然后再转移至软件和应用方面。从世界范围进行考察,时间大致以新千年为界;
(3) 从整体指标到分类指标。即从国家(社会)、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性统计,发展到以行业、专项为单位的分类性统计;
(4) 同社会发展水准和目标相适应。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不具有很长时间的稳定性,它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环境的进展情况和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来进行调整,处于不断更新,不断修正的过程中。
3上海城市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技术方案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从城市信息化的范畴上讲,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电话的普及率、移动电话的使用人数、传真机的台数、电视和有线电视的普及率、计算机的普及率、光纤线路的铺设以及宽带网的容量和长度等;
(2)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与重要生活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如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企业信息化、政府办公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与医疗信息化等;
(3)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信息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综合环境,如经济基础、政治法律环境、技术
和人才
等。
因此,本文所建立的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应当包含以上四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具体指标选取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标的选择要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二是指标体系应紧密结合社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测度结果能够反映社会信息化的核心运动;
(2)可比性。在设立指标体系以及定义计量方法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进行比较(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纵向比较)进行比较的要求。横向比较要求我们采用评价性指标而不是采用统计性指标,纵向比较就是要求我们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的指标方案的连续性;
(3)简明性。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在充分反映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简单,以尽量少的指标来完成综合评价的任务;同时,指标体系的简明性也要求各个指标之间相互离散,不应有过强的相关性;
(4)可操作性。指标体系不仅能客观地反应问题,而且能比较方便地取得准确的数据,完成测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量化的依据;
(5)导向性。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信息化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本身也指明了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着眼点和关键所在,因此信息化指标体系将对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起到指引与导向作用;
3.2 上海城市信息化测评指标
根据上节所述的设计思路,结合上海“十五”期间以及几年来国内外各类城市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如下十一项指标:
l 国际出口带宽
l 计算机普及率
l 互联网普及率
l 家庭宽带上网比例
l 家庭信息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例
l 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
l 在线企业比例
l 银行卡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
l 政府信息支出占政府预算的比例
l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
l 社会IT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3.3 指标解释与统计口径
(1) 国际出口带宽。本文使用的是International Internet Bandwidth,即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这一统计口径;
(2) 计算机普及率。不包括各类PDA和带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家电设备。在这一列指标中我们使用的是personal computers per 1000 people,即每千人的电脑拥有量这一统计口径;
(3) 互联网民普及率。指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城市总人口的比值。在这一列指标中我们使用的是internet users(thousands)这一统计口径,再除以各城市人口乘以1000得出;
(4) 家庭宽带上网比例。城市宽带用户数除以城市总户籍数再乘以100%;
(5) 家庭信息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例。家庭信息消费包括通信费、家庭信息化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费用的支出。但在实际的数据收集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国家和研究机构在此项指标的统计口径上差异甚大,有些统计包括交通和通讯费,有些统计只包括通讯费,还有一些统计则包括了教育、休闲娱乐和书报费用,也有一些统计中明确指明了是信息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根据上海的统计口径来与国际水平作参照;
(6) 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总电子商务交易额除以全市商品交易总额再乘以100%。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B2C的交易额;
(7) 银行卡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本指标的统计方法为市民消费中采取银行卡支付的总额除以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再乘以100%;
(8) 在线企业比例。凡拥有域名、在网上实现最基本电子商务功能的企业,如网上信息发布、电子邮件方式报价、询价等,均为上网企业。在本文中为简单起见,凡拥有web网站的企业均认定为上网企业,域名按CNNIC标准统计域名(除含ac.edu.gov.org外的所有域名),企业总数为在工商局登记的注册企业总数;
(9) 政府信息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例。政府所有与信息有关的花费除以政府年度总支出。在无法取得政府年度总支出的时候则采用政府当年预算。政府信息支出包括政府在信息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方面的花费,不包括相关的人员费用支出;
(10)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产业是指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产品销售业和信息服务业。在收集此项指标的国外数据时我们采用的是ICT as % of GDP这一统计口径,国外文献中的“ICT as % of GDP”主要包括两种含义,一般情况下是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有些统计中注明是指ICT投资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本文中此项指标的数据都来自于ITU,其指标含义指前者;
(11) 社会IT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全社会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再乘以100%。
4 国际比较的参照对象
4.1 参照城市的选择
由于上海是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国家,本文将主要选取国外城市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的的比较参照对象。基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与“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选取城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一方面从“国际化大都市”的角度出发,选取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比较对象;另一方面从“四个中心”的角度出发,选取国际上符合四个中心之一的城市。
此外,本文以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为主,因此也将选取那些在信息化建设上具有一定特色与影响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北欧国家的信息化水平非常高,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有必要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但考虑这些国家都比较小,整个国家的规模才大致与上海市相仿,因此在本文中将这些北欧国家视作城市,不再将国家中的城市单独拿出来作为比较对象。
另外从国际比较的范围上讲,本文认为上海应该进行三个层次上的国际比较:首先上海要与亚洲“四小龙”进行比较;再次上海要与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进行比较;最后上海要与世界范围内的中心城市进行比较。这三个层次的比较反映了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通过这种比较,上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目前自己在东亚地区、亚太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为实现上海由中国中心城市赶超“四小龙”、升级成为亚太中心城市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最终本文结合以上几个方面,并综合考虑城市的数量问题,选取以下城市(国家)作为比较对象:香港台北 新加坡 汉城 东京 悉尼 多伦多 纽约 洛杉矶 伦敦 巴黎 法兰克福 丹麦 瑞典,共计14个。
4.2 参照水平的选择
在选取了国际比较的参照对象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选取参照水平。在所选取的这些参照对象中,不同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也叁次不齐,其信息建设的重点也不一样,那么在这些参照对象中,上海是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城市进行比较,还是和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城市进行比较?
为此,我们需要从上海城市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中寻找答案。上海在该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中提出,上海到2005年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viii]]。而近年来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上海到2005年末基本可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上海的目标应是到2010年上海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所以本文将选取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作为上海的参照水平。
5 数据收集与预测
5.1 数据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为两部分,一是上海的信息化数据,主要由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提供;二是国际城市数据,大部分来自于Internet,少部分来自于文献资料,还有一些数据来自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联合国公共行政网(UNPAN)”亚太编辑部,另外笔者也通过一些个人渠道从国外取得少量数据。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发现:
(1) 国家的信息化数据相对比较容易获取,而城市数据的获取则十分困难。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本文将采用国家数据来替代城市数据;
(2) 数据的时间序列普遍很短,一般只有两三年的数据,这给数据预测带来很大困难;
(3) 基础性指标(计算机普及率、网民普及率等)的数据较易获取,而一些应用方向的数据则很难获取,许多数据都是由商业咨询机构掌握,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
另外我们也发现,由于统计口径、统计方法的不同,许多数据存在着相互不一致的情况。对同一年份、同一城市的同一个指标,不同机构给出的值可能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尽可能采用权威机构(如Worldbank、ITU等)的数据,另一方面考虑到预测的需要,我们也尽可能采取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统计数据。
从所收集到数据的时间来看,大多数数据(尤其是国外的数据)都以2003年的数据为主,因此本文的测评与比较都以2003年作为基准年。
5.2 预测的说明
由于目前收集到的数据并不十分充分,而且时间序列普遍较短,我们采用了数据建模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数据预测。对每一项指标,我们先采用线性拟合、对数拟合以及指数拟合的方式进行预测,分别代表未来几年该项指标值是加速增长、保持目前速度增长还是增长趋缓。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经验、信息化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的情况来判断应该采取何种预测方式。对预测的结果,再结合专家经验进行了修正。
为得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水平的基准,对每一项指标,我们首先将不同城市2003年度的数据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取第25百分位上的城市数据作为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预测其2007年及2010年的发展水平,并将上海的预测值与其进行比较。
(1)数据分析与方法选择
纵观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其时间序列数据大约都只有三到四年,从而每项指标的变化规律还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ARIMA类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因为时间序列普遍较短而使得模型的识别和预测失真。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刻画每项指标的发展趋势,我们将采用趋势外推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每项指标进行预测。
(2)数据预处理
对时间序列的分析通常都要求数据序列完整无缺,然而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时间序列中往往会存在缺失值,显然不可能采取剔除的方法——这样会使得缺失值之后的数据周期发生错位,所以就要对缺失值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填充。填充缺失值的方法有很多并各有其适用范围,由于对每项指标序列的规律还不清楚,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利用缺失值所在位置的线性趋势求其估计值(将代表年份的记录号作为自变量,相应的序列值作为因变量)然后进行填充。
(3)趋势外推
通过观察每项指标的序列图,我们可根据其数据变化的特点选择近似的曲线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个曲线趋势外推,从而得到相应的预测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的变化规律是比较复杂的,而数据的支持又相当有限,所以曲线拟合在这里只作为趋势外推的预分析步骤。更进一步地,我们将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曲线拟合的过程中,曲线方程是在结合了数据特点和专家意见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得以确定的。例如,上海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各项指标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如何判断某项指标在未来的增速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或是保持不变,就不能仅仅通过数据来判断,还要结合专家经验并综合考虑信息化发展规律来进行权衡取舍,然后才能确定相应的曲线方程。其次,对于数据的预测结果,同样也不能想当然的接受,还是要和相关的专家进行讨论,并参考已知的发达国家的情况,进行修正之后得到最终的预测值。
5.3 预测结果与修正
(1) 原始预测结果
以下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上述方法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见表1):
指标 | 有效城市数量 | 2003 | 2007 | 2010 | |||
先进水平 | 上海 | 先进水平 | 上海 | 先进水平 | 上海 | ||
国际出口宽带(M) | 14 | 8612(1) | 7695 | 13648 | 17719 | 15431 | 25512 |
计算机普及率(台/千人) | 14 | 576(1) | 314 | 643.12 | 436.48 | 668.55 | 546.53 |
互联网民普及率(人/千人) | 14 | 427(1) | 323.50 | 675.38 | 614.87 | 735.13 | 805.88 |
家庭宽带上网比例(%) | 14 | 34 | 19.20 | 69.00 | 51.31 | 94.50 | 76.20 |
家庭信息消费比例(%)# | 13 | 29.70(2) | 21.10 | 33.95 | 24.85 | 35.67 | 27.72 |
持卡消费比例(%) | 7 | 55 | 20.7 | -- | 35.41 | -- | 49.19 |
在线企业比例(%) | 11 | 72(1) | 61 | 90.07 | 83.72 | 95.22 | 94.40 |
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 | 10 | 10.23 | 6.73 | 20.72 | 13.46 | 26.49 | 18.58 |
政府信息支出占政府预算的比例(%) | 5 | 3.4(3) | -- | 4.14 | -- | 4.35 | -- |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 | 11 | 10.34(4) | 10 | 11.78 | 13.75 | 14.87 | 15.94 |
IT固定资产投资占去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 7 | 21.4 | 10.3 | 24.58 | 19.34 | 26.39 | 25.28 |
表1:原始预测结果
(2) 修正后的预测结果
上表中的数据是纯粹经过数学模型预测生成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笔者咨询相关专家,对上述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将上表中的数据按专家咨询意见进行修正后,得到以下预测结果(见表2):
指标 | 有效城市数量 | 2003 | 2007 | 2010 | |||
先进水平 | 上海 | 先进水平 | 上海 | 先进水平 | 上海 | ||
国际出口宽带(M) | 14 | 8612(1) | 7695 | 15000 | 17000 | 20000 | 25000 |
计算机普及率(台/千人) | 14 | 576(1) | 314 | 645 | 500 | 670 | 620 |
互联网民普及率(人/千人) | 14 | 427(1) | 324 | 620 | 505 | 730 | 710 |
家庭宽带上网比例(%) | 14 | 34 | 19 | 69 | 50 | 91 | 76 |
家庭信息消费比例(%)# | 13 | 29.70(2) | 21.10 | 34 | 24 | 36 | 28 |
持卡消费比例(%) | 7 | 55 | 20.7 | -- | 35 | -- | 50 |
在线企业比例(%) | 11 | 72(1) | 61 | 90 | 80 | 95 | 90 |
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 | 10 | 10.23 | 6.73 | 27 | 20 | 35 | 25 |
政府信息支出占政府预算的比例(%) | 5 | 3.4(3) | -- | 4.1 | -- | 4.5 | -- |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 | 11 | 10.34(4) | 10 | 12 | 14 | 14 | 16 |
IT固定资产投资占去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 7 | 21.4 | 10.3 | 24 | 19 | 26 | 25 |
表2:按专家意见修正后的预测结果
说明:
II. “先进水平”即上文所述之“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
注释:
-- 表示未取得相关数据或无法进行有效预测
# 由于家庭信息消费的统计口径不同,此处统计采用宽口径
* 上海只计算IT固定资产投资,国外计算所有ICT投资
(1) —— 2002年数据
(2) —— 1998年数据
(3) —— 1999年数据
(4) —— 2001年数据
6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各项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到2010年上海在国际出口带宽、信息产业方面可以明显超过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而在互联网普及率、家庭宽带上网比例、在线企业比例、IT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政府信息支出比例等六个方面可望接近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而在计算机普及率、信息消费比例、电子商务交易额、银行卡持卡消费额等四个方面则仍会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在网络发展方面上海的形势比较乐观,尽管目前仍处于落后位置,但由于增长速度很快,在未来的五年多时间中有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化环境方面,上海的发展趋势也很好。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信息化的浅层次应用上,上海的发展势头很好,但具体到信息化的实质应用或者说使用方面,上海的发展则比较落后。从上面的预测中可以看出,例如2010上海的在线企业比例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电子商务交易额却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另外银行卡持卡消费额预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整体上看,上海在2010年能够接近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具体而言,在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方面上海可望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而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上海可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但是在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方面上海距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水平仍会有较大差距,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加快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与国外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已跨越了以前那种全面落后的阶段,而是有所长、有所短,长于信息产业和基础设施,而短于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为此我们建议上海在继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向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几年中,上海不应再只追求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先进与完备,而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城市信息化的层次与深度,使得各项信息应用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宋玲. 城市信息化 建什么.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2(21): P9-9
2上海市信息化委会员. [
3段尧清, 谭春辉. 信息化水平测评40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12): P163-165
4邱惠君, 黄鹏, 由鲜举.六种信息化评估体系比较.[
5 张大朋, 周均清, 王乘.国内外信息化评估体系研究.情报杂志, 2004(3): P12-13
6 何晓彬, 曾五一.信息化测算的方法.统计教育, 2002(4): P16-19
7金玉国, 牟芳华.社会信息化水平统计测度方法评介.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0(9): P24-27
8上海市信息化委会员.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十五重点专项规划.[2004-9-30] http://www.shanghaiIT.gov.cn.
9付兵荣.城市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情报科学, 2003(3): P230-231
10 修文群.区域信息化的测度与评价.情报学报, 2002(4): P197-208
11 耿兴荣.中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经济地理, 2002(6): P724-730
12 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 2001(2): 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