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淑华《知识产业的界定及其在上海产业结构中的位置》

发布者:华淑华发布时间:2008-09-01浏览次数:171

  

 

一、   知识产业产生的背景

 

以知识密集型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全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美国是知识经济萌芽和发展得最早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末硅谷的建立和80年代初新兴产业的创建,使其产业结构提升到了新的档次。美国从1988年起,一批高新科技知识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抢得先机。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约占商品出口总值的40%。代表知识服务产业的咨询产业,在发达国家始终处于先进地位。这同政府提供政策框架在制度上给予支持密不可分。美国45%、英国1/3的咨询业务直接来自政府。咨询服务业占美国GDP5.18%,达4541亿美元,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一些咨询服务的合同金额可高达10亿美元,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年的咨询费的支出就达5亿美元,而上海全年的信息咨询收入还不及一家大公司的咨询支出。法国对企业实行“技术咨询补贴”,其数额相当于企业咨询费的50%。日本在面向21世纪产业结构的分类中,采用了新的方式代替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新三次产业分类法突出了知识产业中经济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功能,在政策上支持了知识产业成长。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事咨询服务的机构和各类事务所仅500家,年收入约1.1亿美元,平均每家咨询企业的年收入仅22万美元。至90年代初,日本仅涉及海外咨询的营业收入每年就达125.1亿日元。92家主要咨询企业的年收入达到409亿日元,人均创收794. 643万日元,大大高出一般产业的平均水平。从90年代日本经济咨询产业中的业务分类看,发展战略和科技管理综合性咨询的比例占全部咨询业务的33%,而传统意义的管理咨询占21%、商务咨询占7%,竟不足全部业务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咨询项目从占第一位的国土开发利用咨询(占22%)、第二位的产业与企业咨询(占11.2%)、第三位的交通咨询(占10.7%)转向经济、国民生活、法律、环境、文化教育、娱乐以至休闲咨询的各个领域。所有这些对我们发展咨询产业,发展整个知识产业都有启示。上海经济要参与全球经济,必须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产业,构筑上海的都市型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使上海的知识产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

 

二、知识产业的提出和兴起

 

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其实质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及新兴支柱产业——知识产业的形成。

   (一)知识产业与三次产业分类法。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分类主要是分析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活动和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动状况,从而考察产业结构系统的各产业间数量比例和素质关联关系。自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活动与消费者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的标准,明确地把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后,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运用。1971年,联合国颁布的“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相一致,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但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划分方法暴露出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三次分类法把凡是不属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其他各行各业都纳入第三产业,使其内容过于庞杂,难于界定包括知识密集的知识服务产业在内的知识产业,正确反映第三产业内部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难以准确地揭示现代产业结构变化与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规律性。

(二)“知识产业”的提出。早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他经过研究发现,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主导产业发生了质的变化。根据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背景,他实际测算出,198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1947 1958年知识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6%,是同期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2倍,1959年美国从事知识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31.6%

美国经济学家和信息专家波拉特等出版的《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一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国民经济“四次产业划分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但未被普遍采用。

(三)知识经济概念的确立与知识产业的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认为它是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它测算出,过去10年中(以1996年为基准)其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50%以上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也就是目前通常流行的说法,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达到了50%以上。

知识产业的兴起,标志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知识产业的兴起,将带动全社会各个产业的劳动形式逐步地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这是21世纪产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论在第一、第二或第三产业中,脑力劳动和科学知识的作用及分量都已大大上升,科学知识已经成为推动当代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信息革命的发展和推动,知识产业会有飞速发展。随着它的发展,知识产业将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知识产业的界定和特点

 

    知识产业就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产业。广义地说,它是以生产要素为视角,所构筑的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群体。广义的知识产业的分类的依据是:(1)它是一个“软”的产业,例如软件产业、网络产业、信息服务业,其价值的载体是无形产品,是一种服务;(2)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的产业,例如软件产业和设计产业(软件设计、芯片设计)等;(3)都市型的产业,例如都市型农业,如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都市型工业,如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室内装潢、包装与印刷等;(4)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文化教育产业;(5)高新技术渗透性极强的产业。由于知识经济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因此知识产业要从三次产业中确切剥离出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通过分析研究,认为从三次产业分离出来的知识产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大部门。

    第一大部门为知识技术生产部门。它是以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主要包括六大技术领域和十二项标志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是智能机器人;空间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是航天飞机和永久太空站;海洋技术,其标志技术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新材料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是分子设计和超导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是核能聚变技术和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技术领域,其标志是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第二大部门为直接知识部门。它是以生产知识载体——人才为主的文化教育产业群、咨询产业群,它属于知识密集的知识服务产业。知识服务产业不仅包括企业管理相关的中间投入服务的经营管理服务,而且包括与人相关的最终消费服务,如医疗健康服务、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和家庭服务及以公共服务为特点的政府、公共部门等的咨询业。具体部门有:信息服务业、教育业、文化业、新闻传播业、体育业、咨询业、管理业、设计业、广告业、医疗卫生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会展业等。由于知识服务产业需要专业人员经过深度智

力加工,因而这些产业附加值高。

第三大部门为间接知识部门。它主要指附属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转让等。

知识产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知识产业产生的基础是在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同时,使传统的产业结构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就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 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与此相适应,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和 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种产业结构软化的现象发生在所有的产业部门。例如,在第一产业中,由于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使农业日益向着工厂化、离土化、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界和体力劳动的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越来越成为生产增长的决定因素。在第二产业中,由于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迅速提高,由此导致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到质量检验的整个生产过程日趋软化。其结果,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使许多生产和经营环节从生产中分离出来,转为独立的生产性的服务部门。第三产业原以手工为主,属于劳动投入主导型产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知识和技术投入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商业、银行业和保险业中,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大量应用,计算机操作代替手工操作。同时新兴的计算机服务、信息咨询等知识服务性行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第二,知识产业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不同与工业经济时代,比如教育产业、文化产业、设计产业等,则是作为新的基础产业而出现的。

第三,由知识经济本质决定的诸如信息、知识等新要素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要素都作为新的产业出现并获得发展。

这里我们把研究与测度的知识产业的重点,放在比较狭义的知识产业领域,主要指知识服务与第三产业中的知识服务。

 

四、知识服务产业与上海都市型产业的构筑

 

   在“八五”和“九五”时期,上海积极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使上海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现在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95年的40.2%上升到2000年的50.2%。根据增强世界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散、管理、服务和生产、创新功能的要求,上海在第三产业中,支持了金融保险、商品流通、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和信息咨询六个重点行业。它们的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从1990年的24%提高到1995年的28%,再上升到1998年的36.2%。每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性展览超过200个,会展经济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这些行业的增长率目前都高于GDP的增长率,表明其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十五”期间,上海根据世界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共同特征,构筑都市型产业体系。金融、贸易、知识创造和知识服务业比重加大。法律、会计等商业服务业,设计、信息服务业这些高附加值、高智力投入、低有形资产投入的产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都市型农业方面,将以12个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积极培育都市型农业,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都市型工业方面,扶持发展都市型工业,如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室内装饰装潢、包装与印刷、化妆洗涤用品、钻石加工和工艺美术旅游品和文体用品等。在都市型旅游业方面,积极发展中心城区观光、商务、会展、购物为主的旅游业,都市文化娱乐为主的旅游业,远郊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在都市型服务业方面,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影视、出版等。

在发达国家中,无论是从占第三产业比重,还是行业就业人数上看,知识服务业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和其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例如,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八成,上海则为50.2%。有资料显示,国际上会展业带动相关产业出的比例是1 9,而上海现在大约在1 6。上海要建设成为世界中心城市之一,还要提升服务业的水准。事实上,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已经出现了急起直追的势头。知识服务业已成为上海目前以及将来城区功能发展的重心。目前,上海知识服务业产业比例明显上升,已经成为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上海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03.9%,提升到1995年的4.4%,再增长到2000年的7.4%。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GDP中第三产业的具体构成情况来看,对上海第三产业贡献较显著的行业分别有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卫生、体育、广播电影电视、科学研究等。1999年第三产业中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15%)、饮食业(14.8%)、信息咨询与居民服务(14.1%)、金融与保险(13.9%)。

知识服务功能的外延性很广,其中包括了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信息咨询、律师、会计师事务所、设计师等等,而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相当丰富的内涵,比如医疗保健,从上门医疗服务到心理咨询等。据有关资料报道,21世纪上海紧缺人才有12类:金融管理、高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市政建设与管理、现代经营管理、环境保护、涉外法律、社会中介、经贸营销、企业咨询、港口航运与航空、社区管理与发展。这12类紧缺人才中,90%以上与知识服务密切相关。知识服务业将为上海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21世纪的知识服务产业将是上海的主导产业,并带动和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知识产业与上海都市型农业的形成

 

近年来,农业科技知识产业在上海城郊型农业中的发展,推动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上海郊区农业在功能上正在从过去主要保障城市供给的单一功能,向农业 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转变。上海农业功能的扩展是与农业科技知识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互为一体的。

知识产业的发展推进了上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其主要表现是:

(一)现代农业功能多样化。上海的知识产业在第一产业中主要体现在生物工程、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观光旅游等都市型特色农业上。由于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上海郊区的农业日益向着工厂化、离土化、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上海郊区围绕“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要求,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农业现代化重要抓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办农业园艺场至今,上海郊区已建成12个现代化都市型观光示范蔬菜园艺场,成为第一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这些园区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的高科技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市场农业,高度开放的外向型农业。这些园艺场都建成了蔬菜种植、花卉盆景、观光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健身、果蔬展示等区域,从而使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园艺场逐步显示出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郊区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已成为郊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商业、旅游业、小城镇房地产业已成为郊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上海郊区的农村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5%,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观光农业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郊区旅游景点近200个,2000年共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全年郊区房地产资金投入比上年增长7.3,竣工面积1024.6万平方米,增长14.4%。所有这些,对上海郊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二)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化。传统农业的生产耕作技术主要靠世代相传的直观经验,技术进步不快,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缓慢。现代农业突出科技兴农,大力引进、开发新品种,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把生产的发展主要依托在科技进步上面。在栽培技术方面,主要推广普及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园艺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利用计算机对设施栽培进行综合调控技术、有机蔬菜栽培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微喷滴灌技术、性激素与天敌等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目前,上海郊区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知识服务含量,使城郊型农业具备了并还在进一步创造着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的基础与条件。

(三)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上海郊区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方面主要有:(1)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推进新一轮的作物、畜禽、果蔬、花卉、和水产等优质、特色、高效品种种子种苗在生产上的应用;(2)将生物技术、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应用于品种选育;(3)全面推开温室、品种、基质、滴灌及配套栽培技术;(4)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在肥料、农药、育苗和育种等领域;(5)全面提高上海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海到2015年全面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达到世界同等大都市农业的水平。

 

六、促进上海知识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优先发展知识含量高的第三产业。知识服务业是上海目前以及将来城区功能发展的重心。在发达国家中,无论是从第三产业比重,还是行业就业人数来看,知识服务业是发展最快的。目前,上海知识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显著上升,已有成为上海第三产业发展主要支柱的趋势。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十五”期间,上海城市经济要向现代都市经济转变,特别要加大金融、贸易、知识创新等知识服务业等的比重,如信息、法律、卫生、会计、咨询、设计等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知识服务业中这些高附加值、高智能投入、低有形资产投入的产业将对增强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大力加快上海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同发达国家相比,上海信息咨询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空间很大。

(二)增强以芯片设计、 开发等为代表的知识产业。从上海的情况来看,在投资侧重点与政策优惠上均偏重于信息产业中的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而对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的扶持在力度上稍嫌不足。然而,由于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对知识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和联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增强对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等软性知识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建立人才高地,促进知识创新。知识是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型服务为基础的,知识密集程度极高。要促进上海知识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才的培育与竞争。目前上海的社会支撑机制还较脆弱,主要表现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创新体系未形成,投资体系不完善,高科技人才缺乏,劳动力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市场化的技术和信息服务机构薄弱等。所以,上海要研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首先就要研究生产人力 的优化配置问题。同时还要加速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教育,通过加强培训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使上海成为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使上海真正成为凝聚高技术研究开发人才、高技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高地。

(四)加快都市型农业科技知识更新的进程。从整体上说,上海郊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尽管如此,随着上海郊区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都市型农业在上海农业中的地位将日趋重要,而要发展新型的都市型农业,就需要通过知识更新来普及知识含量高的农业科技知识。目前,上海在生态农业和农业生物产业等领域具有相当大的潜在优势,可以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知识创新,将这些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 优势和经济优势。除此之外,要发展知识含量高的新型都市型产业,还应该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同时,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以此来带动新型都市型农业中知识产业的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