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是为了在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着重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史。
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是以批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为基本理论形成的政治思想、学说,因此,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不能仅停留在一般政治学的定义和概念上,而要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出发,来确定其基本内容和重点:革命观、阶级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党观以及国际主义等六个方面,其中以国家和革命学说为核心,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的认识。
以下,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发展线索作一个大体概括。
第一,关于“平等观”和“公有观”
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政治思想。它的思想、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平等观”、“公有观”,这就是一切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始形态”。当然,古代的“平等观”、“公有观”,并不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身,它只是当时落后生产力条件下,反映奴隶阶级、农民阶级要求自身解放的那种朴素的、空想的愿望,带有各种违反历史发展的消极因素。所谓“黄金世界”、“千年天国”、“大同理想”,就是一种对古老原始社会的美化和迷恋;他们的社会平等和财产公有的思想,也只是停留在消费、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它们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把人类解放寄托在“上帝降世”、“替天行道”的梦幻之中。因此,古代的“平等观”、“公有观”和后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对古代的“平等观”、“公有观”的思想进行不断的、彻底的改造,使之建立在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形成为科学的“平等观”、“公有观”,这就是400多年来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不断发展、深化,逐步地建立起科学理论体系的一条基本线索。
第二,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理论体系。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大多经历过接受人本主义或理性主义的思想哺育启示而转变为社会主义者的过程。科学地认识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本质区别,首先要具体分析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演变历程。这里有几个根本的理论界限:
1.运用理性主义武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启蒙学者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的理性社会”相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则把理性原则和废除私有制,消灭贫富差别,实行公有制的理想结合起来。理性主义本身不能成为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超越了启蒙思想家的阶级局限性,为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铺下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2.从政治平等扩大到社会平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平等思想”、“平等权利”,针对封建专制的特权统治,但仍以维护阶级统治、阶级压迫为目标,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上的平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平等理想充实了阶级的内容,把政治平等扩大到社会平等的理想。巴贝夫提出了“自由”、“平等”和“以劳动为基础的公众福利”的平等共和国的目标,恩格斯对此评介说,“从法国资产阶级自大革命开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首位以来,法国无产阶级就针锋相对地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的要求,这种平等成了法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6页。)因此,把平等权利和消灭阶级剥削联系起来,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家区别于启蒙思想家的根本界限所在。
3.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批判。最早揭露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阶级实质的是英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温斯坦莱。他针对资产阶级宣扬的“公平”政府、“民主”法律,尖锐地指出:无论是王国时期、还是共和国时期,其基础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土地)私有制度之上,这就是“产生使人民陷于贫困之中的一切战争、流血、偷窃和奴役性法规的原因”。圣西门曾对法国“人权宣言”进行过深刻的评述:“被人们认为可以解决社会自由问题的人权宣言,实际上只是公布了宣言而已”。法国大革命只是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法国社会也仍然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
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超越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阶级局限性,这在人类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科学因素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他们同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深化的发展,逐步地减弱空想性,增强现实性,因而在他们的空想体系中,也包含着许多科学的因素。我们的研究需要分析它的这一发展过程。
1.对社会发展观的探索。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多是从抽象的人性、理性出发,停留在对道德、伦理概念的论述,但也逐步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如对公有制的认识从消费公有到生产公有,逐步地减弱了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各种影响,温斯坦莱第一个明确地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区别开来,他提出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保护生活资料私有的思想;三大空想思想家,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提出要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建立新社会制度,并得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结论。欧文还分析了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资本主义存在的暂时性,提出必须对它“进行极其彻底的社会改造”。马克思、恩格斯把欧文的思想称为:“对现代社会的现实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2.从贫富对立发展到阶级对抗的分析。从莫尔的“乌托邦”揭露“羊吃人”的社会灾难开始,在早期的空想思想家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发展中造成劳动人民的种种灾难,都作了深刻的揭露,但还没有提到阶级对立的关系上作出进一步的分析。18世纪初法国的马布里把私有制与社会划分为阶级联系起来,其后,巴贝夫更为具体地按公民的纳税额划分的四等级论,到了三大空想家,圣西门提出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之间,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欧文则已接触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剥削的实质,论证了企业主获取的利润都是由工人劳动所创造的观点。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者卡贝、魏特林等人,对于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所有的空想思想家都还不能达到对于阶级斗争客观规律和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科学分析,因而,就不可能形成为科学的阶级观。
3.从社会改良的幻想到革命道路的实践。实现社会主义依靠什么力量、走什么道路,这是空想思想家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但也有一批空想思想家进行了革命斗争的实践。从最早的莫尔和闵采尔开始,就形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康帕内拉和三大空想家,主要是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主张阶级调和、和平道路,把希望寄托在英明统治者接受理性原则的善良愿望;而闵采尔、巴贝夫等人作为下层工农群众的代表,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工农革命运动;还有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改造社会的实践。这些试验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同样有着重要的探索意义。
4.从贤人政治的愿望到民主政治的理想。早期社会主义者受到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影响,提倡哲学家治国以及终身制等等主张,但同时又带有朴素的民主观,如莫尔强调各级行政官员应由选举产生,一切公众事务由当选代表组成的元老院和民众大会讨论决定等。对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温斯坦莱,提出了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自由共和国”的方案,不仅规定了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行使普选权等等基本的原则,而且特别注意对公职人员的选择、任期、职责的规定,提出公职人员的“轮换制”;并强调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要把上级的专职监督和广泛的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这些宝贵的思想,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观。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理论根基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据,第一次科学地分析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制定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革命理论,论述了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些都是标志着政治学说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划清了和其他各种政治学说的界限。
1.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马克思在1844年论述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也即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人类解放的口号以揭示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指出,政治革命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还只是完成了当时人类所面临的第一步,只有以消灭私有制为最终目标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在这个基础上,强调社会革命的产生必须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
2.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在马、恩之前,资产阶级历史家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已提出了有关阶级、阶级斗争的重要观点,但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作出科学分析的,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的。他们考察了无产阶级的现实状况,加深了对无产阶级的认识,深入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特性,明确宣告“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3.国家与专政。马克思、恩格斯从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分析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开始形成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私有财产支配政治国家”的基本观点。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全面地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强调国家政权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上的国家,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共产党宣言》中,更加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就是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最初表述。
第五,无产阶级革命观与社会主义的实践
无产阶级的革命观,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大体上包括为几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发生,但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实现他们的预想;列宁根据帝同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作出了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科学论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则是从中国历史特点出发,论述了民族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性质区别和必然联系。二次大战后出现的近百个新独立国家,形成了强大的第三世界;也有一大批社会主义思想家,按照新的历史条件和本民族的具体特点,提出有关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的理论观点,寻求在本国经过民族、民主革命逐步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道路和方法,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和推动当代历史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暴力和非暴力的革命道路。《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暴力革命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到工人阶级夺取政权问题时,一再提出,“我们从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意大利的葛兰西在20世纪上半期,根据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首先取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意义,探索从西欧特点出发的非暴力的革命道路;二次大战以来,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新情况,这些国家中的共产党大多认为由于无产阶级面对的是民主制而不是独裁制,暴力革命也就不是一条现实的道路,他们正在探索通过独特的民主道路来改革社会制度,走向社会主义。
3.革命和改良。无产阶级革命观批判改良主义,但决非一般地反对改良,也不把革命和改良简单地对立起来。卢森堡提出革命与改良之间正是互相排斥而又互相补充的辩证关系。特别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和革命低潮时期,就要善于利用改良手段积累和壮大革命力量,为革命高潮的来临创造条件。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改良主义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但并不等于对当代民主社会主义者的全盘否定。值得重视的是有一批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中推行的社会政策取得了限制阶级剥削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把社会主义目标和工人阶级、广大人民的当前利益结台起来,正确处理好革命和改良之间的关系,开辟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目标的新道路。
4.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不断革命。革命导师曾经提出过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社会,但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第一次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是毛泽东,他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它同旧社会的不同,不是在对抗中发展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断革命提出了理论依据。但是,毛泽东晚年违背了他原来提出过的正确理论,宣称“继续革命”,开展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中国共产党纠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提出“这种革命和剥削制度被推翻以前的革命不同,不是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7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兴起改革浪潮,就是以科学地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为指导思想的。
第六,阶级斗争和阶级联盟
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包括阶级斗争与阶级联盟相联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和1871年革命失败的教训时,都强调了无产阶级与广大农民结成革命联盟的重要性;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更加重视工农联盟问题;毛泽东则根据中国国情的特点,提出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是革命主力军。因此,阶级斗争的学说,也就是工人阶级与广大农民和劳动人民结成牢固的阶级联盟推翻反动阶级统治。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阶级联盟的思想,从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发展为劳动人民与其他各阶级之间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阶级关系的状况,通过从直接的同盟军到间接的同盟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两个联盟的思想,对发展无产阶级的阶级学说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传统的体力劳动者的数量相对减少,对于如何划分工人阶级的标准以及如何看待新出现的中间阶层(即技术——管理人员阶层)的问题,都需要作出新的科学分析。
对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出现过“左”的和右的各种教训。在苏联斯大林时期,提出过“阶级斗争尖锐化”论点,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都曾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惨痛教训。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七,国家和专政学说
无产阶级国家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它包括的主要方面是:1.从阶级基础出发对国家的起源、性质作科学分析,批判超阶级的国家观。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职能既具有阶级统治即阶级压迫的职能,同时又具有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即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组织者的职能。2.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也强调对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都应该废除、摧毁,“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和由于国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而必须执行的职能应当保存下去,交给公社来执行。”3.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阶级的消亡,国家将会“自行消亡”。但国家消亡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作出理论分析。不少欧洲国家的共产党,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有些党提出应该重新考虑“国家是剥削被压迫者的工具”这一命题,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剥削阶级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中性的阶级斗争的场所,主张用“结构改革”的办法来代替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通过国家机器民主化,从统治阶级手中夺取权力,“使之成为能为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机器”。有些党还主张实行多党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通过竞选由各政党轮流执政。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这是革命导师不可能作出具体回答的问题。恩格斯曾经提到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列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完全是国家,提出“半国家”、“非政治国家”的论点,来说明它与资产阶级国家在性质上的区别。他又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有其发展过程的论点,它作为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就是利用国家权力来达到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造社会和最后消灭阶级,走向国家消亡的最终目标。因此,对无产阶级专政发展规律的探索,也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课题。
第八,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主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不存在什么“抽象民主”、“纯粹民主”。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纯粹民主论”时,指出“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因此,首先必须划清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在阶级本质上的区别。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进步作用,应该加以肯定;对待资产阶级民主制,在认清其阶级本质前提下,对它的许多具体制度、办法,是应该加以利用、改造和发展的。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1.直接民主和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日益广泛地让广大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列宁设想过“在社会主义下,所有人将轮流来管理”的目标。他认为在当时俄国的落后条件下,还须通过党和国家为中介来进行管理的间接民主,通过人民代表来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体现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相互渗透,让广大人民在实践中学习监督和管理国家事务正是使两者结合的坚实基础。发展直接民主是与社会主义自治相联系的。南斯拉夫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建立代表团制就是以直接民主为其理论基础,把“直接民主”称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发达形式和高级阶段。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重视发展直接民主和对自治理论的探索。
2.废除特权和反对官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要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人民公仆变为主人”,即产生新官僚的问题。他们对公社提出人民有选举权也有罢免权的措施给予高度评价,强调废除各种个人集权制,公职人员要有一定的任期,特别是废除最高领导职务的终身制等等;列宁在经过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之后,晚年更为突出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从其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革命导师的警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各种特权和官僚主义的严重问题,除了社会历史原因之外,更为直接的,是由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不发展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高度集权的各种弊端所造成的恶果。
第九,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必须有革命政党的领导:“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共产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群众性,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有它的具体特点。列宁建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特别强调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及加强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毛泽东则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创造了整风运动等一系列重要经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发展了关于建立群众性政党的思想,意大利共产党根据葛兰西的思想,提出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群众党”,向社会各阶层人民广泛开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最大的共产党组织。
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中,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如何实现领导作用和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的问题,作了积极探索。南斯拉夫提出党的“引导作用”和“党非国家化”的理论,规定它“在自己工作中,不是而且也不能是经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匈牙利党规定,“党组织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取代经济机构的直接领导”,提出党的政治思想的领导作用不是用硬性的指令和决议来保证;罗马尼亚党认为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要作新的解释,“党作为工人阶级最先进的部分,不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去领导,而是同他们一起实行领导”;保加利亚党在1987年7月的中央全会上,也提出了对党政关系的新观点,强调“党不能充当国家政权的主体,它是一个政治组织”,“不是也不能是国家政权结构中的一个层次”。对所有这些观点,都值得我们通过实践来作认真的研究。
第十,国际主义与国际团结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一致性,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国际共运中,既有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来违背国际主义的错误,也有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对立,抹煞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推行大党、大国主义的错误。坚持国际主义就必须与维护国家主权统一起来,任何侵犯国家主权或放弃国家利益的政策和行为,也就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破坏。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是要坚持革命政党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独立自主、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国际团结,这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社会主义进入了多国建设,国际共运也进入了发展多样化的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必须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首先是代表本国人民的利益,来选择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为整个无产阶级共同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