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联合举办“纪念中以建交30周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2022年1月24日,“纪念中以建交30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当年中以建交亲历者和从事中以关系研究的学者们齐聚一堂,追忆往事,展望未来。


开幕式上,以色列驻沪总领事爱德华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健先后致辞。爱德华追溯了自开封犹太社团以来,犹太民族与中国人民跨越千年的友好交流历史,高度评价二战期间中犹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历史佳话。他强调,上海容纳和救助犹太难民的历史对于中以关系有着特殊的意义,犹太民族永不忘记上海人民在艰难时日提供的帮助。30年中以关系因种种复杂国际形势而经历了起伏,但相互尊重和友谊的基石一直坚实,两国经贸和创新合作的基础坚实,建交30周年为中以进一步促进创新合作持久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中以合作正当时”。王健强调要以2021年11月中以两国元首通话的重要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化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双方要立足中犹友好历史根基、努力克服外部干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致力推进合作共赢。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爱德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


4位中以建交的亲历者分别回顾了中以建交中许多难忘的经历。时任外交部分管中东事务的副部长杨福昌大使讲述了中以建交的历史条件和双方沟通的过程。他指出,以色列是中东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因朝鲜战争和亚非会议后中阿关系的发展等国际因素影响,中以建交进程遭到了延滞。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地区形势缓和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为中国调整对以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以建交提上日程。1991年12月底,他受邀秘密访问以色列商谈建交事宜,双方就建交公报达成了一致。1992年1月24日,以副总理兼外长利维访华,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签署建交公报,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曾任中国中东事务特使,时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随杨福昌一起访以参与建交谈判的吴思科大使谈到,中国在建交谈判中对“一个中国”原则极为重视,而以色列长期坚持不与台湾当局发展任何官方关系,这就使得双方在建交公报磋商时非常顺利。虽然工党和利库德集团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存在分歧,但在与中国建交问题上高度一致。24日签署公报那天,钱其琛结束非洲访问后飞抵北京,直接从机场直奔钓鱼台12号楼会见利维外长。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他给人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非常有活力。那次会见、会谈、宴请气氛也都非常好。新华社副社长、时任新华社中东分社社长高秋福则回顾了建交前三次奉总社之命访问以色列开展“破冰之旅”,了解以色列高层建交立场的经历。虽然出现了以色列联合政府破裂、西方对华制裁等不利形势,但以色列高层始终坚持尽快实现中以关系正常化。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则回顾了建交前上海学术界在外交部等指导下,积极开展犹太学研究和对以学术交流,为中以、中犹关系的发展做好文化铺垫,提供智力支撑的一些细节。其中包括建交前夕作为学者访问以色列,与以色列学术界建立了长期联系、与美国“西蒙•维森塔尔中心”联合在中国举办了第一个有关纳粹大屠杀主题的展览、在马德里和会召开前夕提出尽快推动中以建交的政策建议。


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


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


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秋福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


会上,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以及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余建华研究员、王震研究员、虞卫东副研究员、汪舒明副研究员等都高度评价了中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从人文交流、第三方因素、科技创新、形象塑造等视角讨论了中以关系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和上海世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上海、北京、河南的20多位外交官、学者、记者以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本次会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