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察]熊月之:近代上海综合研究的开先之作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4-09-03浏览次数:194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的终端成果。该书由张仲礼主编,朱庆祚、丁日初、唐振常为副主编,作者主要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的学者,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本书是近代上海城市综合研究的开先之作。作者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深入研究了近代上海城市的功能、结构及其特点,包括上海经济的近代化,内外贸易、交通、金融、工业、房地产业等方面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近代上海工商团体的变化,近代上海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市政管理的特点,各种政治力量在上海的活动,市民群体的构成与特点,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与劳资关系,帮会与上海社会问题,开埠以后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全国文化中心的形成,上海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及海派文化问题。

书中集中探讨了关于上海城市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包括传统与近代化的关系、租界与华界的关系、上海与外国的关系、殖民主义者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海与内地的关系。书中指出,上海地下无矿藏,地上无特产,既非政治中心,亦非军事要塞,其得以兴起,成为全国特大城市,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是在近代特殊的政治格局中,因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小环境;三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尽管这种开放是被动的,是与屈辱和灾难俱来的。书中指出,上海居民大多数为移民的这一人口特点,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密切了上海与国际、国内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上海社会文化的色彩,也使得近代上海成为中国培养、锻炼各种人才的一块特殊基地。富于反帝反封建斗争传统,使上海这座城市闪耀出英雄、悲壮、亮丽的色彩。全书资料扎实,逻辑严密,论旨鲜明,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较好地把握了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此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等奖,被学术界广泛征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此书的修订版。我国台湾地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陈三井研究员曾撰专文对此书进行评价,称此书“皇皇巨著,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上海城市形成、兴起的原因,重点研究近代上海的特征,阐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并透过总结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历史经验,希望能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1408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