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学术会议综述:传统中国研究第三届国际学术讨论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8-07-28浏览次数:58

学术会议综述:传统中国研究第三届国际学术讨论会

字体大小: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传统中国研究第三届国际学术讨论会”(亦即院庆五十周年学术会议系列之一)于2008年7月18-20日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国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论文近40篇。

点击放大
会议代表合影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熊月之在开幕式的致辞中,对于会议的内容和论文的质量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本次会议的论文自先秦简帛、敦煌遗书以至于清代,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论述中外文化关系,讨论历史人物及其著述,以及提出推陈出新的研究成果。台湾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馆长陈鸿森教授则对两岸近年来在传统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作了简要的回顾,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传统中国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钱杭教授则对中心成立以来的活动和成果作了归纳,并指出,与前两届的会议相比,研讨会的主题正在不断深化,领域不断开拓。

  在大会交流发言中,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王令樾教授代表系主任赵中伟教授做了题为《�精化�,�精成神──〈太平�〉及〈老子想�注〉之精��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精气观”通过炼精化气达到精气神合一、长生久视的境界。上海人民出版社李伟国先生做了《敦煌遗书之厄与学术观点之窒(1900-1915)》的发言。他提出敦煌藏经洞宝藏被掠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学者学术观念的陈旧和信息不畅。山东青岛大学杜靖教授通过对山东闵村亲属关系的田野调查,做了关于五服、姻亲和宗族的报告,着重探讨了闵氏宗族的集体表征。

  嗣后,会议分成两个分会场进行,第一分会场的讨论议题集中在经学和出土文献的诠释方面,兼及文学,第二分会场的学者则讨论了传统中国不同时期的水利社会、宗教、社会文化的问题。

  第一分会场的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蔡根祥教授对于上博楚简中《多薪》一篇的题目、缺文及其中涉及的意象做了详尽的分析。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程克雅教授对王国维魏三体石经古文参�合证方法做了讨论。南京大学历史系周言先生则通过考古材料,指出磬并未出现在标识着等级身份的乐悬礼制中,《周礼•小胥》的记载不合先秦史实,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鸿森教授的报告着重讨论了乾嘉时期著名学者丁杰的生平行事。上海社科院图书馆的刘海琴则以《殷周金文集成》所记载的合文为例,对其时金文合文做了初步研究。

  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林素英教授讨论了《诗经•卫风》夫妇诗中的礼教思想。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王令樾教授的发言主要围绕着《四家诗�会归》一书做了总结。香港大学文学院的李乾曜博士则探讨了孔子在《论语》和《庄子》中不同的形象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虞云国教授以《文献通考•四裔考》为中心,对古代中国人的周边国族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胡晓明教授做了关于宋代辨才年谱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永翔教授对少有人讨论的钱钟书《槐聚诗存》做了分析。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廖美玉教授以王安石、黄庭坚二人在学杜取向上的不同为切入点,讨论了北宋时期学杜的两种视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严寿�教授对明清之际钱澄之的诗论做了诠释。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徐文堪先生的报告是在审看马礼逊文集的过程中对马礼逊其人和他有关的汉语研究的著作的讨论。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军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学术界译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篇目汇编。

  第二分会场的讨论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阎爱民教授对《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历史所钱杭研究员的报告主要探讨了有关共同体理论的实质及其运用问题。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黄挺教授则主要探讨了清代潮州地区的世族与豪强大族的分野。复旦大学历史系冯贤亮教授以埭溪镇为个案,分析了土著和客民的冲突以及清代地方行政在其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历史系张俊峰教授的报告围绕着明清时期的汾河流域的水争端展开。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汤仁泽教授通过对崇厚家族婚姻的分析,提出了满汉联姻在文化上的重要性。

  美国Central College历史系�宁教授主要讨论了满文《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这一目前展示清朝嘉庆以前对青海藏族实施管理设想和实践的成文法律记录。历史所马学强研究员以宋元以来淡井村、永泉村和龙华村的演变为例,对于上海古代村落的变迁做出了细致的梳理。历史所陈磊副研究员则通过史料的比对和分析,对唐肃宗时期上皇被迫迁居太极宫的起因和过程做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复旦大学历史系邹振环教授以《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一书为例,着重分析了它在当时社会尚奇求俗的文化背景中的意义。复旦历史系王振忠教授的报告重点分析了明清以来徽州的礼生,对于礼生在当时的地位、构成人员和地域特性都做了进一步的讨论。暨南大学历史系王�教授分析了元代天台僧姓澄的生平及其法嗣。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严耀中教授做了有关讨论中国佛教典籍中“三藏”和“四部”的报告,这一发展过程反映出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历史所芮传明研究员对于突厥语《摩尼大颂》做出考释,并由此探讨了东方摩尼教的传播特色。宗教所钟国发研究员的报告对陶弘景的15首《华阳颂》做了考释,指出是为宣传茅山仙道文化传统所作。宗教所罗�博士对于陈方恪主持金陵刻经处的时期与汪伪、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史料做了考订和梳理。历史所秦蓁则从古琴的演奏美学和建筑学结合,讨论了古琴演奏的场所问题。

(历史所 陈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