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与知识权威的重构――历史研究所2007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八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7-09-12浏览次数:5

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与知识权威的重构
――历史研究所2007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八

2007年9月11日上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胡志德(Theodore D. Huters)教授受邀来到历史研究所,为全体同仁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与知识权威的重构。

点击放大
美国加州大学胡志德教授作学术演讲

胡志德教授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家,也是历史所的特聘研究员。早年他以研究钱锺书扬名学界,是海内外第一部钱锺书传的作者;此后他致力于晚清小说和五四新文学的研究,2005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把世界带回家》(Bringing the World Home)就是他这一研究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受到中外学界的关注和肯定;近年来胡教授的研究重点转入五四运动前后商务印书馆及其《东方杂志》。此次胡教授在历史所作演讲即为他最新的研究心得与创见。胡教授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的知识圈抱持着紧密的联系,1918年的商务印书馆似乎成为北京大学的出版社,亦成为五四运动中北大知识权威重构的重要因素。胡教授仔细探究了这一过程中的各个层面的原因,第一,商务因编纂出版大量教科书而与教育界关系密切;第二,张元济本人的思想及对商务重要编辑的更换,一批因不懂外文而自觉不合时代潮流的资深编辑黯然退出杂志的领导层;第三,张元济对于胡适的接纳,亦是一种对北大权威的肯认。这些都彰显了五四运动时期知识权威得以重塑的内因与外因。

对于以往学界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种种评价,胡教授在肯认其中的基本论点之外,亦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第一,目前学界对于严复之后的翻译作品鲜有研究,事实上,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二,民国早期,拥有自学背景的学人(如杜亚泉、高梦旦等)在北大建立知识权威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境遇?第三,究竟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来研究五四运动,胡教授认为,“启蒙与救亡”本身具有不辨自明的关联;第四,商务印书馆读者群的研究,尤其应重视研究《小说月报》及《东方杂志》读者群的定位。第五,在1918-1920年这一时期,一种新的话语系统的确立与建构过程尤其值得关注。

胡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历史所同仁的极大兴趣。本次演讲的主持人周武研究员指出,张元济尽管在思想上偏于保守,但在商业上却具有敏锐的观察,并在行动上采取进取主义,使商务印书馆在民国出版界的主导地位得以确保。此外,商务的编译所,能容纳数百各派学人,是上海文化多元性的一种体现。罗苏文研究员特别指出,除了商业利益的考虑,商务印书馆还颇具社会使命感,并大量引进出版社会科学类的图书,对于普及社会各个行业(诸如银行业、邮局、海关等)的社会科学认知及外语学习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来自台湾东海大学的郭奇正教授,针对商务印书馆编辑人员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情境,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论题,即知识权威的重构与知识精英社群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

胡志德教授对于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都作了一一回应。胡教授用流利的中文,幽默的言辞,睿智的头脑,与历史所同仁进行了一次颇具学术价值的交流与互动。

(历史所 何方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