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07年度历史所系列学术报告之三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7-05-24浏览次数:110

2007年度历史所系列学术报告之三

战时中国的“合作主义”

――卜正民(T.J. Brook)教授来历史所讲学

2007年5月22日,应历史研究所邀请,加拿大著名中国学家、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历史系教授、圣约翰学院院长卜正民教授来我院历史所作题为“战时中国的‘合作主义’”的学术演讲。演讲会由周武研究员主持,所内外50余名学者出席演讲会。

点击放大
卜正民教授在演讲

卜正民教授,师从孔飞力教授于1984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今年9月起将转任牛津大学中国历史教授。主要著述有: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1993);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1998); 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s and Chinese Elites in Wartime China.(2005),其中《纵乐的困惑》曾获得当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他的著作《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等不仅在西语世界影响甚巨,在中文世界亦广受好评。如今,卜教授已成为西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家之一。

“合作主义”大意是指与异族侵入者“合作”和强烈民族主义情感悖论统一的现象。卜教授在研究1644年明清易代问题时引发上述思考,但苦于史料阙如,转而关注与之具有很高相似度的1937年日本侵华的研究。在异族强力入侵的困境中,高层精英避逃后方继续抵抗,而中下层精英绝大部分却只得留驻沦陷区,不得不面临与入侵异族“合作”的问题。卜教授认为之前的研究带有太多的价值判读,对此类群体简单冠以“汉奸”之名,没有具体地分析其历史的复杂性。他援引镇江“合作”地方政权中的主角刘昭宣、郭之成与日军宣抚班的复杂关系加以佐证。进而对于“傀儡”、“伪政府”等定性概念提出异议,认为其不能表达历史的真相。因此,他提出了用“合作”(collaboration是个模糊的词汇,带有通敌的贬义成分,却更有协作的内涵)这一新的概念来取代旧的概念,并引用1940年法国贝当投降德国时使用“合作”一词为例,来强化自己的看法。卜教授本人也认为“合作”一词并不是表达“占领下政权”最好的表达字眼,但却也没有找到更好的词汇取代。“合作”政权建设的过程,虽然由日本人策划,并由日本人控制,但终究也是中国人的一项工程,中国人面对这些政权,任职于这些政权,使政府职能运作到他们可以操作的程度,占领下的国家是一个联合工程。中国的政权从来都是由上而下制造出来,而不是由社会自下而上形成的。对战时中国“合作”政权的研究可以恰如其分地证实这一论点。

点击放大
卜正民教授与周武研究员在演讲会上交流

周武研究员认为卜教授的研究旨趣侧重于突变历史情境下的社会反映,此次带来的“合作主义”演讲为抗战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一个路向。程兆奇研究员表示汉奸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很难入手加以研究。抗战史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南京大屠杀数字问题,需要给予更深刻地思考。陈克艰研究员认为传统中国的“天下”观念并不利于现代“民族”观念的产生。“天下”观念下的“夷夏之辨”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纯粹的民族主义道德意识相当薄弱。而二者纠结混交于一体,使国人的民族感中带有强大的道德意识,从此角度看汉奸问题就更易深入理解。马军研究员从普世人性的角度看待汉奸问题,做出了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独特解读。虞万里研究员将论题上溯至宋代,提出汉奸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更加复杂的学理支撑。与会者畅所欲言,纷纷对此议题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论辩气氛不断掀起高潮。

(历史所 徐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