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美、日“中国通”与近代东亚的国际关系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7-01-22浏览次数:148

美、日“中国通”与近代东亚的国际关系

――耶鲁大学《卫三畏家族文书》及关西大学《内藤文库》探访

2007年1月19日,应历史研究所邀请,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陶德民教授来所发表题为“美、日‘中国通’与近代东亚的国际关系――耶鲁大学《卫三畏家族文书》及关西大学《内藤文库》探访”的学术演讲,这也是2007年度历史研究所系列学术报告的首场海外知名学者演讲。

点击放大
陶德民教授作题为《“美、日‘中国通’与近代东亚的国际关系
―耶鲁大学〈卫三畏家族文书〉及关西大学〈内藤文库〉探访”》学术演讲

陶德民教授生于上海,曾一度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从事研究工作,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至日本留学深造,获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赖肖尔(Reischauer)日本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日本近世汉学思想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已出版《怀德堂朱子学的研究》、《日本汉学思想史论考》、《清末中日关系中的政治与文化──日本汉学家与中国》等著作,是海外汉学界非常活跃的一位知名学者。

陶教授以“大海捞针何从下手?找史料也要动脑筋;千年‘朽木’何以雕琢?开新论尤须识时务” 开题,将自己多年来探访耶鲁大学《卫三畏家族文书》和关西大学《内藤文库》的心得,以及史料甄别、筛选、辨伪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从“手稿到出版物”,编者的取舍往往会导致史料的遗漏和“失真”,并以卫三畏对吉田松阴一文的误读延绵150年这一具体事例佐证,即使是“一手材料”也要谨慎对待,以免以讹传讹。

演讲中,陶德民教授渐而转向对日本民族英雄吉田松阴和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重新解读上来。陶教授以150年前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为背景,以“吉田松阴偷渡事件”为案例,从国家利益和人权关怀双重角度来重新认识这次美日外交交涉。此次美日纠纷的处理过程中,一方面判定了吉田松阴“偷渡者”的身份,另一方面也鲜活地呈现出美国外交思想中人权关怀和奉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纠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历史景象。顺便更正了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对此事件的一些误读。随后详尽地介绍20世纪最伟大的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晚年生活与学术成就,从中牵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张謇对内藤湖南的“悔约”轶事。陶教授指出,当英雄被还原成普通人时,历史的真实相貌才会浮现出来。吉田松阴如是,张謇如是。最后陶教授以“识吉田松阴为‘偷渡者’,则历史现实方可打通;视张謇为‘悔约者’,则人心机微足以道破”作结语,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整场演讲妙语纷呈,在随后的交流时间里,周武研究员指出陶教授对史料的解读是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中进行的,对史料的挖掘、甄别经验和工作态度都很值得国内学人借鉴,用国家利益和人权关怀的矛盾纠缠来看《卫三畏的家族文书》、《内藤文库》,以及吉田松阴等人,很有启发性。整个报告启人深思。马军、宋钻友研究员则和陶先生对内藤湖南和熊希龄、百鸟库吉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整个报告学术交流的氛围热烈而融洽,让我们领略了这位重归故里的海外学人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历史所:徐 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