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台研究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6-04-20浏览次数:189

书名:上海道台研究
作者:梁元生蓍陈同译
ISBN/ISSN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上海史研究译丛》之一,约22万字,本书的原作者为香港学者梁元生,其中译本的自序如下:

  我对近代上海历史发生兴趣,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的肘候。那是没有来由的,从未想到以后大半生会放在上海研究的学术领域里。回想起来,第一篇和上海历史有关的论文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王德昭师任教的中西交通史班上写的,还记得题目是《明末的西潮》着眼于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儒生之关系,那时就碰到上海徐光启和徐家汇天主教的事迹。1972年毕业后继续留校攻读硕士,专研中国近代史,师从王德昭教授。在王师指导之下,选择了林乐知作为硕士论文之研究题目。硕士研究两年的成果,便是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林乐知(Young J.Allen)是19世纪中叶由美国到中国去宣教的传教士。他的大半生都在上海度过,主要是传教、兴学和办报,也间接参与清末的洋务运动及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变及现代教育和出版业的发展与推广有很大的贡献。

  由林乐知到上海道台,以后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总是离不开上海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氛围。20世纪70年代当我在美国加州大学选择了《上海道台》作博士论文的时候,“上海学"还未形成,学术研究的队伍也人数稀少。我的论文导师是徐中约教授。徐师是上海的宁波人,对上海旧事非常熟悉,偶有提及,其后随他访妒,介绍我认识一些研究上海历史的前辈,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唐振常先生,就是徐肺25年燕京大学的同学。徐师教导之恩,趁此再次感谢。然而,其时中国大陆上的上海研究队伍尚未成形,资料也还没有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而且不对外开放,所以我对当时为了研究上海,只能跑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及洛杉矶校区的图书馆,以及远赴英国伦敦的公共档案馆去寻找资料和翻阅文献。7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专业研究上海史的人也不多,故此我当时颇有道上孤单的感觉,没想到二十年下来,“上海研究"竟会变成全球关注的一个学术热点。如今在中国各地间大学都有研究上海的考家,世界各地都有研究上海的学者,尤其是在日本和美国,研究上海历史、文化及经济各个方面的都大有人在,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上海道台研究一一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The Shanghai Tao tai:Linkage Man in a Changing Society ,1843-90)的博士论文,于1980年完成,其后略作修改,在1990年由新加坡大学出版社及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蒙Richard Smith和熊月之等专家教授为文评介,加以肯定,不胜感激。熊月之主编之十五卷《上海通史》,魄力恢宏,研究精细,近年来不断推动上海研究,功劳最大。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上海史研究译丛》,亦熊兄努力之成果也。《上海道台研究》能被挑选出来成为系列之一,实感荣幸。本书译者陈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兼通中英文,家学渊源,史识丰富,译笔流畅,由于在香港中文大字攻读历史博士学位之便,更在翻译过程中常有切磋,使作者同样获益不浅,在此谨表谢意。

2003年10月16日于香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