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致贺信,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新时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态文化实践、生态行为实践、生态制度实践的总和。它既有生态文明的一般特征,又是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实践的结晶。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行为准则,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和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是体现新时代的新理念
首先,价值观念上实现从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向“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观转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发展模式上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最后,体制机制上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市场、行政、法律等手段转变。
三是全面融入“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是改善民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守生态环境红线,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要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群的生态需求,通过分类研究、精准施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施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自然 产权制度改革
要抓好权利制度建设、确权登记制度、保护救济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四大领域。
第二,推进跨区域生态
协同发展和环境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的区域整体性特征客观上要求打破行政边界、推进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和环境协同治理。要明确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发展合力;拓展环境协同发展领域,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共享。
第三,落实乡村振兴
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要加强顶层设计,避免盲目建设,实行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增强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支撑力度,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引进和扶持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农民收入。在此进程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第四,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保护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诸如水污染、城市雾霾、生活垃圾处置和土壤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成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要进一步搭建沟通桥梁,为参与式民主提供平台,减轻传统权力结构对公众参与的制约。要强化新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诉求、发表意见和提供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目标明确、指标合理、方法科学、体系完善、运用得力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下一步,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和监督机制,真正树立生态和谐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安全论和生态文明兴衰论,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作者:周冯琦 刘新宇 尚勇敏
转载声明:转载自2018年7月10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