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个人简介

发布时间:2019-03-04  浏览次数:2695


沈桂龙

沈桂龙,男,1970年12月生,江苏兴化人。先后获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亚洲协会青年领袖项目成员,居里学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助理、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经济研究所学术秘书室主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励基金”(2010)获得者,入选“上海市第十八期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

出版专著《中国FDI绩效研究——对经济增长的辩证考察》(获第十九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FDI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下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研究》,《贸易强国与跨国公司发展》,参与《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新开放观》、《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等10多本研究性著作的撰写。近年来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研究》、《国际贸易》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和《红旗文稿》摘要转载,多篇专报获国家级领导人和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个人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2018、2016和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首席专家(2017年)、青年课题2项(2004、2014年)、上海市决咨委课题(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008、2015年)、上海市委宣传部课题(2008年)、上海市侨务理论中心课题(2007、2008、2016年)、济南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苏州市发改委课题等10多项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世界银行扶贫大会课题(2005年)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07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系列课题(2006、200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课题(2014年)、常熟港规划课题(2015年)等课题研究。

荣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一等奖(2016-2017年度)、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宣传奖、“第三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三等奖等奖项。参与著作《新开放观:对外开放理论与战略再探索》获上海市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参与重大课题《上海“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学者版)》、《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研究(B版)》分别获得第八届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参与世行项目《上海对口云南帮扶协作案例研究》入选世行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扶贫大会案例报告,参与《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获上海组织系统2006年度优秀调研成果第2名。

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2015年11月-2016年1月,受邀作为荣誉高级研究员在伦敦大学学院(UCL)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工作;2014年9-10月,受邀在香港中文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以来,还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匈牙利、波兰、捷克、南非、阿塞拜疆、巴西、阿根廷、印度、越南等参加学术研讨或发表演讲。

周武

周武(1964—),籍贯福建,历史学博士。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城市史和中国学研究,2000年晋升研究员。曾任台湾联合报系文教基金会、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等机构访问学者, 2006年入选首批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上海学》主编,兼任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已出版《中国遗书精选》《上海通史?晚清社会》《张元济:书卷人生》《圣约翰大学史》《二战中的上海》(主编)等,另有《梁启超社会思想研究》《张元济与近代文化》《以史经世:史学良知的当代之旅》《从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革命文化的兴起与都市文化的衍变》等论文百余篇。部分论著被译成英、俄、日等国文字。

乔兆红

乔兆红,女,1968年5月生,湖北荆门人。现为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室主任。上海社科院创新工程“世界中国学论坛成果智库转化平台”首席专家。《中国学》季刊执行主编。

2003年6月获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史、经济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在研究领域,对经济史、城市史、商人团体、会展经济、商业社会的转型以及国际政治等具有独到的研究,在《求是》、《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经济史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文史哲》、《当代中国史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解放日报》理论版、《文汇报》理论版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出版相关领域专业学术专著数部,20多篇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部分转载。

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复兴与增长:共容性组织推动的经济制度变迁 1921-2011 》、《中国商民运动的历史命运》、《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等。2009年获上海社科院“张仲礼学术奖”,2011年赴美访学一年。2006年开始担任上海市社联东方讲坛特聘讲师,2006年入选“上海市第十七期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先后数次赴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和台湾访学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已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软课题研究数项。

乔兆红博士具有跨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专业功底,长期与政府、企业、商会等部门合作,直接接触相关案例,从专业角度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近年来,在东方讲坛、福卡智库论坛、党校、团市委、高校、各级街道、大学道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发表关于创新转型、经济形势分析、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与中国道路、国情民生、博览会事业及党史党建的专题演讲近百次。

王震

王震,法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上海反恐研究中心理事、中信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等,主要从事国际安全、中东问题等研究。

近年来,王震博士曾先后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从事访问研究,并曾多次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上海市社科规划办、上海反恐研究中心等委托的重要课题研究,目前正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民委有关课题。王震博士已在《社会科学》、《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等学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参与编写专著章节十余部,出版有专著《一个超级大国的核外交: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 (1969-1976)》(新华出版社,2013年)、《全球反恐战争问题新论》(时事出版社,2018年),翻译有《统治史》第一、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14年)和《国际反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此外,他还先后在《世界知识》、《中美聚焦》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近百篇。

王震博士的部分研究成果曾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第十二届、十三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等,2014年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并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2016年入选国家民委“首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并获颁“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胡筱秀

胡筱秀,女,1970年出生,江苏镇江人。副研究员,2002年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政治学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政府改革与城市治理。

先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时事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个人专著、参与译著、参著十余部。主要有:《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个人专著,2010)、《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参与译著,2004)、《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06,-2015)(参著“政府改革”,共十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2011)(参著)。

独立承担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办课题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上海市社科规划办系列课题“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系列”子课题“上海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的实证研究”(2012);上海市委统战部定向委托课题5项,“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007)、“民主党派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2009)、“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研究”(2010),“新时期统战 问题研究”(2011)、“社会组织与统战工作”(2012);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干部局委托课题“新形势下老干部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的渠道与路径”(2015)上海市政协委托课题“区县政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探索”(2009);上海市委宣传部定向委托课题“关于上海市民主党派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2006年);参与上海市人大委托课题“上海市五年立法规划筛选排序”政法组(2013);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委托课题“当代上海的行政改革”(2013)

主要学术论文有:《从形式代表到实质代表: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探讨》(2016)(人大复印《中国政治》全文转载); 《中国新时代新思想的国际解读》(第二作者,20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认识》(2016);《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兼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定位》(2010);《推进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政治学思考》(2012);《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2009)(人大复印《中国政治》全文转载);《政治学理论视野中的城市治理研究理论前沿》(2016);《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中的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2010);《行政发展与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我国“行政三分制”改革试点的生态分析》(2005);《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推进中国行政改革的关键》(2009)。

焦世新

焦世新,男,1975年12月生,河南平舆人。2007年7月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毕业进入上海社科院工作至今。2018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访学经历:

2010年9月-2011年3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恩国际事务学院访问学者;2016年2月-2017年2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西格亚洲中心访问学者;德国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全球治理2020(GG2020)项目成员;美国亚太高级安全合作研讨班成员(2012年6月)。

主要研究成果:

专著两部:《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2月版);《冷战后的时代变迁与美国战略》(时事出版社,2015年11月)。参著十部,包括《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中国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前沿》、《强国策: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软实力建设方略》、《欧美大国智库研究》等。

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1篇,发表刊物包括《现代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美国研究》、《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外国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等。

另外,发表各类时评和各类专报分别20余篇,主持课题多项:包括上海社科规划基金1项,中国国经中心上海分中心1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