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10 浏览次数:160
来源:解放日报2010.05.10 版次:14随着气候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低碳世博”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始终注重与生态环境的交融互动,积极体现和实践“低碳世博”理念。
世博会与环境保护的交融当前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非理性扩张和膨胀的恶果。二战后,生态环保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索。一方面,技术发展导致战争破坏力增加,对人类成就的骄傲逐渐变为对发展前景的焦虑。另一方面,战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开始从技术主义层面的思考转变到人文主义层面的担忧。在此大背景下,世博会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逐步成为世博会的主题。战后第一个世博会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各大参展国通过展示战争给家园和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呼吁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谐共处。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摒弃以纪念碑式建筑来象征博览会主题的做法,在确立“人类与世界”的主题后,建立了人是制造者、人与环境等9座系列主题馆。同时,在一些国家举办次主题的国际会议,强调人与科学、自然的关系。与之相伴,现代环保运动开始在全球兴起。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污染问题趋于国际化,地球危机成为人类生存的危机。1970年4月22日,由丹尼斯•海斯发起的“地球日”活动诞生。与此同时,同年举办的日本大阪世博会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提出珍惜 、治理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1974年,美国在斯波坎举办“国际环境博览会”,提出了“无污染的进步”主题。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博览会后,最新式的污水处理厂将斯波坎河水变得清澈,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自然、园艺、能源、水等环境类词汇,在世博主题中频频出现。如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以“海洋——未来的财富”为主题,提倡在探索、开发和利用海洋造福人类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海洋 。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响亮地提出了“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到了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主办者认为必须实实在在地面对未来,不能忽视或掩盖全球的社会和环境危机,因此提出了博览会的指导思想,即设计服从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在可持续性的条件下共存。参展的49个国家馆均用环保、可再生、多用途材料建成,积极配合主办方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渐趋疏远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世博会上重新被连接起来。“低碳世博”是上海的亮点“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会彰显的一个全新理念,将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亮点。“低碳世博”理念强调的是,在办博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绿色理念,注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原生态”低碳经济具有形似性,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回归”。但所谓的回归绝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基础上,更为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人类理性自觉的高级表现。“低碳世博”将带动举办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城市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一是在理念上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能带动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在世博效应推动下,低碳经济或低碳社会成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与公众交流、沟通、合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低碳共识的形成。总之,上海有必要以世博会为契机,通力合作,打造低碳城市,建成低碳社会。要切实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和区域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中。要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变消费者行为,挖掘国际合作潜力。通过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政策,积累经验,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