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演艺 与公共文化空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既基于彼此契合,更是相互成就,可以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来上海看美展、观文博、赏好剧,成为很多人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
互动融合已初见端倪
近年来,上海初步形成了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发展新特点和新态势,人文景观空间不断开放,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据上海市文旅局发布的数据,上海拥有159座博物馆、100座美术馆,每年举办文博美术展览2000多场。来上海看美展、观文博、赏好剧,成为很多人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在上海,不仅能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能让世界看到中国。
随着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旅游已成为重要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和民生幸福指数。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场馆设施,既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空间,也是本市居民、外来游客的旅游休闲场所。如何将这些公共文化空间与文艺演出相融合,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效益,增加文艺演出的优质供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部分文艺单位和公共文化空间在互动融合方面已经开始有益的尝试。2023年3月13日,故宫博物院和上海昆剧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充分整合故宫馆藏和上昆创作演出 优势,通过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剧目复排等多角度、多层次合作方式,“复活”宫廷演剧,再现艺术经典,追寻故曲佳音,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生动图景。
上海开心麻花公司在布局演出市场时,立足市民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需求,强化体验性、互动式“乐活”新消费理念,把演艺新空间全部放在商业广场里,比如沉浸式话剧《疯狂理发店》,理发店的逼真感扑面而来,用这种高还原性满足受众对场景体验、即时交流的追求。“演艺新空间”内多种类型、面向不同圈层观众的演艺节目,作为专业剧场的补充,可以为身处上海或者来到上海的观众游客提供更多“观剧、赏景、购物、交友”新选择。
故宫博物院和上海昆剧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整合故宫馆藏和上昆创作演出 优势,通过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剧目复排等多角度、多层次合作方式,“复活”宫廷演剧,再现艺术经典,追寻故曲佳音,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生动图景。
彼此契合需聚焦难点
以优质演艺产品盘活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认为应着力解决当前还存在着的观念和操作环节上的一些问题:
首先,公共文化场馆空间 有待挖掘。目前地标性、专业性演艺场馆如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已为大家熟知,十四五期间还有在建的上海大歌剧院。高质量剧目主要在此演出,一票难求、“黄牛”泛滥。但相对而言,优质演出的扩展空间总量毕竟有限,对标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而公共文化空间兼具展览展示、艺术欣赏、休闲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相对于专业性演出场馆,其覆盖面、到达率更广泛。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认为,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阵地,也是戏曲与展览跨界的一个创新发力点,应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让更多市民共享文化成果。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现有公共文化场馆演艺空间 ,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分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文化演出品质需要提高。目前,上海的国有文艺院团和部分民营演出机构的演出水平居全国前列,一票难求和拖着拉杆箱来看演出的现象频现。但是受场地限制和演出内容供给限制,优质演出的绝对数量有限。而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演出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演出内容缺乏创新,艺术水平不高,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因此,需要积极引进更多数量的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和优质民营演出机构,激发专业院团创作演出的动力,提高演出品质,丰富演出内容,提升观众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
第三,专业性舞台配置有待优化。目前各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注重前瞻性,不仅外观时尚大气,具有现代感,成为区域标志性建筑,深受市民群众喜爱,其内部布局也考虑预留了共享活动空间,如中华艺术宫,内部还设立了小型演出场馆,可举办小型演出、剧本朗读导赏等综合性群众性艺术体验活动。但是因为当初设计建设的时候,这些建筑的主体功能还是以展览展示为主,从专业演艺空间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舞台设备配置,为有文旅特色的演艺产品展示和体验创造条件。
相互成就应综合施策
上海有全国一流的演出供给和演艺市场,又有大量可实现功能拓展升级的公共文化空间,两者的相互成就是彼此的内在需要,也是广大受众之福。我们认为实现双赢应综合施策:
首先,用好、用足公共文化空间“自我造血”政策。2022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文化场馆的部分服务项目施行分类收费管理。今年,上海博物馆已经尝试对部分服务收费,效益显著,形成了很好的“补血”效果。由于《办法》实施时间不长,推进公共文化空间与演艺的有效且深度融合,需要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推动支持,激发公共文化空间和演艺机构开展优质演艺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好自我造血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让演艺与文旅空间的“水”活起来。
其次,激发优质演艺机构与公共文化空间密切合作的积极性。从公共文化空间为演出提供的条件,特别是从其特殊社会定位来看,公共文化空间与演出机构双方从合作开始,就需要有长期的合作规划,定向创作策划、个性制作,建立共赢、稳定、良性循环的合作模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总经理杨绍林认为,这方面的文化旅游建设及市场培育不是谁帮助谁的短期问题,而是具有把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公共空间升华为特殊的展演载体,提升社会公共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的长远意义。
再次, 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形成政府、演艺机构、社会力量三者合作的良好局面。引导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投入,包括场馆设施的改善、文化展览的举办、文艺演出的组织等方面的社会性投入。让演艺为商旅业态带来溢价,把人气场馆变成开放式的剧场,把高质量演出的引流和公共文化空间的人流有机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助力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大幅扩展文艺演出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加强复合型文化演艺人才培养,特别是行业内较为紧缺的舞台制作人才和舞台技术人才,提高公共文化空间和文艺院团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产业的管理和营销能力。如: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和上海戏剧学院就开展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及未来各类舞台演出培养创作及技术人才队伍。这是上海文化艺术领域在加大产教融合上的又一重要举措。此类模式值得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借鉴。
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文化展示、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的场所,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加强文艺演出与公共文化空间的融合,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也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城市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上海正在大力建设亚洲演艺之都,《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为此也提出了演出场次上的具体目标。政府、文艺院团和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机构进一步深化合作,有效推动文艺演出与公共文化空间的融合,丰富文化演出形式和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公共文化空间与演艺产业相互成就,不仅扩展上海市民游客文化、旅游、休闲的场所,也将会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动力。
来源:文汇报 2023-07-16
作者:黄凯锋 何一伟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