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组召开比较片提纲评审会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6-11-22浏览次数:105

2016年11月11日下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组在院115会议室进行了“中国与非西方世界政治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部分的写作提纲评审会。课题组成员郭丽双(中俄比较)、马庆(中印比较)、马丽雅(中国与东亚比较)、石永泽(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比较)、张飞岸(中国与拉美地区比较)提交了自己所承担部分的写作提纲,上海外国语大学丁俊教授、刘宏松教授、陈金英副教授、复旦大学包刚升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军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的张熹珂副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应邀出席会议。

各位评审专家都对“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这个课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课题组的设计非常前沿和新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同时,评审专家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比较片的写作提纲以及课题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丁俊教授指出,每一个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关联度,更加紧密地衔接在一起。比较片的提纲中存在着侧重点不够统一的情况,有的偏重于对历史的陈述,有的则主要是在进行理论的分析。另外,课题组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当前***的一系列讲话,尤其是关于对外交往的“文明互通”的理念要仔细把握。包刚升老师建议课题组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来一以贯之地论述不同地区与中国道路的比较。刘军教授希望课题组能够进一步地聚焦重点,不仅要在时间段的选择上重点论述关键性的事件,更要论述事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模式与特点。张熹珂老师指出,在进行区域比较与国别比较时,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区域比较要求我们首先提炼出区域的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是不是能完整呈现出所比较部分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权衡。她还指出,当前比较政治学中的东亚概念实际上是美国政治科学界的产物,所以课题组在使用这个概念时要注意澄清。刘宏松教授指出,文明与现代化作为课题组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需要进一步地梳理清楚。文明自身的特征和成长演进过程,政治现代化的标准以及文明如何影响政治现代化都需要在理论上加以阐述。陈金英老师指出,在做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对比时,需要特别注意,不要用中国既有的视角去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例如,印度的很大一部分人就不是以发展为目的来看待自己的未来的。

    课题组基础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姜佑福、陈祥勤、郭丽双、冯莉、马庆、石永泽、束赟、沈云波、曾誉铭、张洪彬、康翟等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