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键研究员与“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组成员座谈交流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5-06-03浏览次数:134

2015529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组在所537会议室进行了第七次专家咨询研讨会。《社会科学》杂志主编胡键研究员作为主讲嘉宾应邀出席会议,围绕着中国道路研究的视角、研究维度、影响中国道路的几种社会思潮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等话题与课题组进行了研讨。

胡老师指出,中国道路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视角,我们一直讲中国道路是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所谓的中国模式,其实,还需要把它放到历史进程之中,一是5千年的文明,因为中国道路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有自己的文化渊源,二是在研究中国道路时,还需要涉及资本主义3百年发展,并从中获得启示。三是我们自己的30年。这涉及到1840年鸦片战争把中国的国门打开,中国开始探索国家向何处去,也就是探索中国道路的问题。此外,还有前30年和后30年的关系问题。

在胡老师看来,研究中国道路,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中国好的东西跟人家不好的东西比;不能用中国的短期成就,跟别国的缺陷进行比较。此外,还需要有现实关怀。要把中国道路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研究,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一个产物,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不能把它意识形态化。

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维度,胡老师认为,从政治来说,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政治转型的问题,从原来的高度集权,走向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政治体系。这其中涉及政治转型的目标、福利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此外,我们认识中国民主,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经济上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其实政治也是一样。政治的渐进主义,比经济的渐进主义更加的突出。这种渐进主义,按照我们现在讲的,就是双轨制。这样的双轨制给中国的改革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整体性收益,是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金钥匙,也是中国体制性腐败的制度性土壤。

胡老师指出,在文化层面,我们今天讲文化,重视软实力,其实不是说强调软实力的唯一重要性。而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发展瓶颈之后,去找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不在经济本身,更多的是在素质、在文化上,所以才要加强文化发展。在外交层面,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他主要有以下几个判断:把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平衡发展,既要有硬实力的发展,也有软实力的发展;把本国历史文化传统,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坚持大胆探索不搬照他国模式,与擅于总结自身经验相统一的道路;坚持和平进入国际体系,与和平建设国际体系相结合;坚持和平崛起,与维护国家利益,开展正义战争相统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与同国际社会共赢发展相结合。

课题组成员就中国当代的社会思潮、中国道路研究的国际视野、政府的作用、双轨制的含义等问题与胡老师进行了热烈交流。

课题组基础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姜佑福、马庆、马丽雅、曾誉铭、沈云波、张洪彬等人出席了此次咨询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