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上海社科院中马所常务副所长方松华研究员、曹泳鑫研究员、姜佑福副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理论工作者60余人参加研讨。
本次论坛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新拓展:中国制度与中国治理”。在研讨中,与会代表紧扣主题开展了热烈研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海江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制度安排、制度执行,都离不开文化认同或价值认同的理论。他着重探讨了“文化自觉”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诉求,强调实现文化自觉就要建立文化自信,要突破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价值重建既要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具有时代性,不能与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脱节。重建中国价值,重塑社会正义,应当成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主要任务。
华东师范大学科社部杜玉华教授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实质是一种结构性制度的构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我们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有三点启示:一定是要分领域进行治理;二是要分层次;三是要注意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占才教授从“共同富裕”和“中国梦”的关系着手,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包括共同富裕要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两极分化一定会出乱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如何实现控制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改革举刻不容缓的举措。
上海社科院中马所姜佑福副研究员以《制度革新与国家治理的伦理基础》为题作了交流发言。其指出,无论是制度革新的顶层设计问题,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问题,还是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对中华民族的当代伦理实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辨识的问题。这个伦理实体不是别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条道路和这个梦想,就是近代以来一直内在于我们民族社会生活中作为基础性和推动性目的的东西,就是我们民族社会生活中“肯定的东西”亦即其内在的“生命”。要确认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伦理基础,不仅对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不仅对于知识分子的言论,而且对于国家的主流理论形态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确认它是我们个人、知识分子和领导者据以出发又向之复归来领会自身的存在与使命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大命”或“大道”。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张雪梅代表孙力教授做了发言,主要阐释了孙力教授《民族特色展现社会主义运动新的空间形式》一文的主要思想,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比较当中,提出了民族特色是邓小平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命题这一论断,并且用世界性、模式化和民族性这三个关键词以点带面,勾勒了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二是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运动将不是在统一的步调下兴盛,而是在多样化的探索中繁荣,不是在模式化的拷贝中向前推进,而是在各具特色的贡献中创造历史;三是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社会主义运动去中心化的时代,因此当代的社会主义不再企图建立一个主导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了。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靖北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从实践结合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总书记结合了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五百年等优秀世界文明成果,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基本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阐述,以及对依法治国的强调,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的举措;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更是有力地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官进胜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在金融危机之后逐渐得以显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如何应对危机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变革,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课题之一。后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对我们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借鉴国外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但也有学者反对泛泛地讲“社会主义”、谈经验教训。上海社会科学院曹泳鑫研究员认为“后危机时代”的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类型众多,在探讨经验教训之前首先应当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然后才能谈优势和劣势的问题,混淆概念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理论原则问题上必须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
方松华研究员在作总结发言时指出,准确判断当前时代主题的重要性,认为当前依然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重回阶级斗争”等时下热议问题的出炉须引起重视,处理不好将导致严重后果。
本次论坛也是上海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的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