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

发布者:中马所发布时间:2013-01-25浏览次数:204

20121228下午,中马所研究生工作会议在所537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常务副所长方松华主持,研究生部副主任佘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二十多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特邀授课的院内外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就学位点建设、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和招生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常务副所长方松华研究员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位点设立6年来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学位点先后开设了“专业英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国情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学位基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专题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学位专业课以及“经济伦理学概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等选修课,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师资方面,除了请学位点的博导和硕导开课,还邀请到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的蓝蔚青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陈锡喜教授等院外专家,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刘杰研究员、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陆晓文研究员等院内专家开设特色课程。在连续六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学位点共招收了37名研究生,先后授予7名研究生博士学位,8名研究生硕士学位。不少学生在读期间都曾获得“院优秀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干部”、“院逸思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值得一提的是,2009级博士朱庆跃同学今年获得了院张仲礼奖学金,2008级博士谢忠文在论文院外盲审中获得了90分以上的成绩,也是当年唯一一名毕业论文院外盲审上90分的。最后,他请在座导师为中马所的 工作献计献策。

       研究生部副主任佘凌就学位点近年的招生情况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作了介绍,中马所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总体较好,已有2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院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的资助。此外,学位点已连续7年承担了研究生部的硕士、博士政治理论课,以学位点的导师为主,以专题讲座形式为研究生授课,在历届学生中,反响普遍良好,据课程评估数据显示,今年的满意度比去年又有所上升。她建议,学位点的 工作应该围绕质量的提升来展开,当然,这离不开研究生部和学位点导师的共同努力。

       程伟礼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目前学位点的博士招生存在在职比例过高的情况,这一现象并不利于培养学科的接班人,一些在职博士生在上课出勤率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此外,他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些调整,利用上海地方文化的 ,多带学生“走出去”,通过参观、考察丰富学生视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可以更为科学和灵活。

       陆晓禾研究员指出,在研究生培养时,可以多开设个性化课程,为不同的研究生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今年,她就为自己的一位博士生结合其专业背景和毕业论文选题特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一课。随后,她建议博士生在上课时应该多发言,而不是由老师“满堂灌”。

       胡键研究员指出,目前的研究生虽然能力较强,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体系。在日后的研究生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成体系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胡振平研究员指出,通过给几届学生上课的情况来看,博士生特别是在职博士生的学术积累较少。此外,他建议更新研究生的课程,比如可以增开“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

       蓝蔚青研究员和陆晓文老师开设的“中国国情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一课为学生们打造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力图将理论、方法、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水平调研的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几届研究生先后赴无锡、江阴、嘉兴、上海浦东新区和上海卢湾区进行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蓝蔚青研究员指出,今后,他希望多带学生们调研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他正在积极联系浙江等地的相关机构,安排下学期的调研点。

       徐觉哉研究员建议,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增强学科体系,争取将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多个方面。在培养宗旨上,他希望学位点多培养本专业的后备研究人员。

       陆晓文研究员建议,学位点在课程设置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方松华研究员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感谢各位老师对做好中马所研究生工作的建言献策,研究所将结合学位点和所的实际情况,尽快予以落实,另外一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不断提高研究生工作的质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