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奋斗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驱动之下,我国新兴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之春,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主导力量。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趋向,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品牌是一座城市最具辨识度的标识,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上海服务”作为品牌之一,其内涵非常丰富——它是服务经济能级的提升,包括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政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它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打造,包括充分发挥上海功能性服务平台的作用,提升“上海服务”这一品牌的含金量;它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对 配置壁垒的破除,包括充分释放经济中心城市对外聚集、辐射并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而服务全国的潜力。如何将服务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气质与品格,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的坐标下,以开放的视野挖掘症结,以创新的思路驱动发展,为“上海服务”的精准落地做好“加减乘除”,从而为走向世界的上海培育新动能。
加法:用创意提升服务经济体验度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其市场需求的服务经济已超越了传统狭义的“第三产业”概念,展现出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服务化、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等核心功能。因而,发展高能级高附加值的服务经济,是“上海服务”落地理所应当的必然选择。为服务经济做加法,“人”是核心要义——在商业本质正从“买卖关系”过渡到“服务关系”的当下,面对新时代消费群体,细腻的人性关怀和独特个性的消费场景是服务业提供高满足感体验的关键所在。
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服务经济的文化、创新、体验及情怀都有了用武之地和施展空间。而这些方面的拓宽和发展,离不开服务业与其他业态和媒介的跨界融合,离不开大力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新业态与服务业融合的新模式,进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定制化和优质化提升的创新培育。
以体验经济为例,实体业态屹立不倒持续发展的日本带给我们不少启示。日本大阪新地标GrandFront整合了诸多社会功能新业态:品牌博物馆、创客空间、展廊空间等,甚至开拓出了产研展商结合的另类展示空间,针对大学、科研机构或者非零售类型的企业提供最新科学技术、产品发明的展示和交流场所,并延展出大众参与互动的交互功能,提供了前沿而极具粘性的非凡商业体验。对于新零售等创新性服务业态模式刚刚起步、正在积极探索的上海而言,日本这一经验带来的借鉴意义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培育方向,应该面向未来的互动体验式服务。
减法:“断舍离”是便捷服务环境之要义
为了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在服务体验中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便捷度和舒适度应当是服务业追求的恒久目标。给服务流程做减法,删减冗余复杂、缺失人性化的手续与操作,增强服务成果的可获得性,能够让消费者更好地体验到服务红利和人性关怀。
以售后服务为例,日本的包裹服务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实现包裹的邮寄,在线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的空间地理优势实现就近配送——不局限于家电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饰、鞋子、皮包、日用品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间。上海在这方面也有尝试,比如新零售模式下的盒马鲜生等推出的上海范围内半小时配送服务等,就是在消费者的付出层面做减法,进而间接地实现获得层面的加法。
服务业的减法不仅是单个品牌的追求目标,更应该是整体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持续追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尖水平,不断提升制度环境的软实力,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需要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上,将该放的权放得更彻底、更到位,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改善企业办事全流程所花时间、效率和费用,进行政府流程的革命性再造。在“互联网+”的时代,变“商户跑腿”为“数据跑腿”,强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加快推进网上流程审批,全面推行智慧服务平台,将会为服务生命周期去障碍增活血,打通服务血脉,提升服务质量。
乘法:建设商圈实现共赢共存
商圈建设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集中缩影和商业流通发展的重要表现方式。以强化聚合效应、集群效应、联动效应和主题特色效应为重点的城市商圈建设,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综合体是一个业态互为支撑、互相依存的商圈形态,由于目前较零散化、竞争化、非体系化的商圈内部建设对于实现综合体商业价值最大化还没有清晰的布局和意识,现今形态的城市商圈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诉求。要最终实现“1+1>2”的效应,需要化竞争为合作,打造共赢共存的生态商业圈体系,避免出现一座座孤岛在竞争的洪流之中被淹没的惨境。
目前,南京西路商圈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苏河湾地区推进“国际产业人才港”建设、市北园区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一簇簇生机蓬勃的商圈正逐步加快大数据、人力 、检测认证等优势产业发展,辐射整个服务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打造服务业综合商圈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预期,因地制宜、因人施计地制定服务战略,提升 整合力度和整体发展规划的精度。例如,在“双十一”等促销节日推出优惠活动时,一个商圈或多个商圈可以联合推出营销活动,使积分等累积性消费行为对消费者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商圈的整体盈利价值。同时,可以借鉴日本大阪各商业街通过各车站生态圈相关联的方法,在各车站之间的地带以便利店、超市、大型购物商城等布局,构建地上地下、从区域以点带面的网状商业生态图,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整体的联动效应。
除法:破除地域合作壁垒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服务文化底蕴,深化“上海服务”的内涵离不开向外延拓、联合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推进从服务要素的“集聚”和“虹吸”效应阶段进入“扩散”和“辐射”作用的新阶段,增强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激发长三角与全国、全球的交汇互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长三角向心力的凝聚首先需要破除地域互融互促的合作壁垒。譬如,随着江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部分市县的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活力已经位于全国前列,江苏作为沪苏合作的需求一方,对两地在离岸科技创新平台的打造等方面的合作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级要求。而这些,都需要两地政府及时根据新发展需求,改革现有发展体制,加大制度政策创新。同时,要切实强化工作力量,共同组建常态长效的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机制,以推动实施一批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共享成功成熟的改革经验与制度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如此一来,有利于把各地制度创新的红利转化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得益于“十二五”期间持续推进转型发展,上海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占GDP比重超过70%,已经让上海成为一座“服务之城”。但要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看的绝不仅是服务业的多寡,更要看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就此而言,“加减乘除”将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提供持续支撑。